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我眼中的延安新区
一位抗战老兵的新区情怀
本报记者 雷荣
马华堂老人为新区题字
  “山上建了一座城,造福延安几代人。柏油马路平展展,四条大路很井然。城在林中很美观,鸟语花香空气鲜。再过三年你来看,新型城市天下传……”朴实的言语中蕴含着实干的精气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延安新区无限的热爱。
  这首《看新城》的作者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91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马华堂。在新区建设五周年之际,记者专门采访了马老。
  “我们把日本人都能打败,还建不好新区吗?”
  “听说你们要采访有关新区的事情,我爷爷特别高兴,让我哪儿也别去,专门陪他等候你们。他还特意穿上了新衣服,佩戴了荣誉勋章。”刚见面,马华堂的孙女马媛便对记者说。
  握着马老的大手,温暖、有力。虽然已是91岁的高龄老人,但老人身体硬朗,十分健谈。阳光下,他胸前的荣誉勋章熠熠生辉。
  1926年7月出生于子长县马家砭镇东山村一个农民家庭的马华堂,18岁参军抗战,第二年就打下了3架日本战机,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后来,他又扛起了钢枪,奔向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建国以后,马华堂先后在志丹、子长等地工作,为延安的建设发展出智出力、鞠躬尽瘁。退休以后,他仍然对延安的发展十分牵挂。2013年,当听说延安要填沟平地、上山建城时,马华堂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赶忙来到新区工地上观看。
  “当时现场有几百台挖掘机和拉土车,浩浩荡荡,气势特别壮观,一下子就把我给震住了。我感觉到这是延安最大的一个工程,了不起。”马华堂笑着说。
  “开始的时候,有人怀疑,说新区建不成,我就当场反驳他们。想当年,我们那么贫穷,武器落后,都能把日本人打败,现在我们国家这么强大,还建不成个新区吗?既然领导有决心、有魄力,加之延安人民又这么勤劳、这么勇敢,相信我们一定能把这个大工程建成,而且还能建好,我一直有这个信心。”
  “能够在新区住上三天,我就觉得很幸福”
  “我今年87岁了,是一个老八路。有机会,再活上几年等这个工程建起来,住上三天我都觉得很幸福。”在延安新区管委会的规划展厅,影片中马华堂五年前参观新区时的这番话,让每个新区人都印象深刻。
  马华堂说,“延安人世世代代住在山沟里的土窑洞中,开门就是山,下地就是土。建设新区就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我们延安人就是新的‘愚公’。挖山填沟建平原,改变我们的居住环境,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这是个创举,我举双手欢迎。”
  “我每年上一回新区,从新区开始建设到现在,参观了五次,每一次看到的情景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好。”今年4月12日,马华堂站到新区贵人峁观景台,望着眼前一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老人心有感触,难以平静。“现在的延安新区有了大城市的感觉,马路宽敞、高楼林立、空气新鲜。这样的大工程是咱们延安人民的福气,会造福延安世世代代的。”
  马媛告诉记者,今年她特意陪着爷爷去了一次新区,感觉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筑风格,都是一流的、现代的。作为延安人,感到很自豪。“那天从新区回来后,爷爷很晚了还不睡觉,一直说新区变好了,自己要是能够住上三天就死而无憾了。我想这是爷爷的梦想,也是我们所有延安人的梦想。”马媛说,因为家庭的原因,她和爷爷一直租房住,现在租住的房子马上要拆了。“希望申请到一套安置房,把家搬到新区来,帮助爷爷实现最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