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李塔村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就是李塔村不可磨灭的印记。据《安塞县志》记载,李塔村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首选会址。中共七大原定于1939年年底举行,中央书记处任弼时等人将会议召开地确定在李塔村寨西咀右边的小渠里,随后由李富春调派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杨作材设计并建造一个千人大礼堂和三百孔窑洞。
会址建成后,由于会议改期,会址礼堂拆除。穿过一座流水的小桥,爬到村子对面的山上,终于来到昔日的旧址前,从上往下看,被树木层层遮挡,这里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模样,窑洞完全坍塌,好似那段历史不曾在这里发生过。
招安镇政府主任科员牛志伟介绍,当时的大礼堂修建在渠里,非常隐蔽,石头门面,两边是两个碉堡式两层楼的石头建筑,礼堂正厅可坐一千多人,舞台也比较大,正厅和前面有一个楼,礼堂四周有走廊6-7米宽。礼堂正面两侧都住人家,后边有两个地洞,一个通往北边柳树沟,一个通往东边山里,供代表们撤离。三百孔窑洞建于李塌村四周山崖根,供与会代表居住,是当时陕北地区最大的窑洞群落。
待记者返回大石板的硷畔上,92岁的老党员杜加科出现在这里,他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很是高兴。他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讲,这里不知什么年代开始就是个古寨子,大概可以追溯到满清年间。“我们杜家是从佳县逃荒到这里的。”
杜加科生于1924年,1947年参加过保卫延安的战斗,1948年入党。他说,刘志丹1933年在陕北闹起了革命,各地的豪绅地主官僚们都非常害怕,昼夜不安,人不脱衣衫东奔西跑地转山头,窜上崖窑,投了山寨,各找安全之地,李家塌的豪绅地主们同样害怕红军,我那时才10岁,白天还能看见红军是否来了,到晚上就看不到情况了。
李家塌寨子,东西南三面是天然大沟环境,沟壁陡峭,很难攀登,东北角是全寨的制高点,寨内聚集了反对武装民团二百余人,再加上地主恶霸反动政客和官僚家属有两千多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控制了陕北根据地与陕甘边根据地必经之路,寨中有水井,有粮食,物资丰富,1935年6月17日新乐寨解放后,李家塌成为了安塞境内最后一个反动据点,刘志丹决定攻下李家塌。当日凌晨,红军就将寨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红军初上寨时,我跑出院内去看,看到各山头红旗飘扬,烟雾黄土罩着了全寨,开始很害怕,天黑后待在家里再也没敢出来。”杜加科说,“第二天,我又呆不住了,跑出硷畔去看,看见红军都是十七八岁的先锋队,站得齐齐地唱起歌来。”
打开新乐寨,银钱满得来,
打开李塌寨,人儿直杀败,
豪绅、地主、高利贷,
人儿杀光了,钱儿不要了,
你看咱穷人好不好。
没过几天,刘志丹就要离开了。那天,河两岸站满了欢送的老百姓,大家高呼首长们胜利前进,喜讯回音,不久就听到打开镇靖的喜讯传遍后方。
再后来,社会好了,人们幸福了,李家塌的人再也不爬那山高路陡的山寨了,在劳动中,东山人们唱起了信天游,席上的人们唱起山曲来,行路的人们哼起秦腔来,信天游来唱不完……
古村新貌
文明不能被遗落,历史不能被遗忘。
据招安镇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李塔村正在按照修旧如旧、建旧如旧的思路,突出李塔既“古”,又“黄”,更“红”的特点,把古意盎然的历史传承、生机勃勃的黄土风情,融汇到红色革命教育之中,恢复古村落窑洞原貌、中共七大首选会址等革命遗存,并逐步开发体现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努力把古村落打造成为画作写生基地、乡村旅游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利用民歌、说书、剪纸、绘画、文学等方式宣传革命战争事迹,让游客通过“进古村、赏画作、听说书、唱红歌、写感悟”的独特体验,传承历史,接受熏陶,回归初心,继续前进。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眼前的这些窑洞、大门、石畔、围墙、马槽、猪圈、厕所、石桌凳、碾子、石磨等原本的样子,在这特有的丘陵地貌、生态美景间,看到写生的人们在此才思泉涌,静心创作。游客可以在这里一边听着历史故事,一边打腰鼓、唱民歌、剪窗花等黄土风情体验,骑毛驴、坐花轿、睡土炕等民俗生活体验、摘绿菜、炸油糕、喝米酒生态餐饮体验等乡村文化特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