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感恩尽孝 须走心


    是你的母亲节还是妈妈的母亲节?
  一到母亲节,微信朋友圈几乎被刷屏,黑压压的一片,全是关于母亲节的动态:有晒名家怀念母亲的散文的;有晒“妈妈,我爱你”漫画的;有端上“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当完了”的心灵鸡汤的;有在朋友圈给母亲献上康乃馨的;还有为妈妈祈福祈寿的……可是,孩子这么孝顺,妈妈知道吗?
  大部分的妈妈,可能并不在微信朋友圈,有些妈妈甚至不知道微信为何物,我们为什么要把对妈妈的祝福,晒在朋友圈里?妈妈的诉求,可能只是一个电话,一天陪伴,甚至只是为你做顿饭,朋友圈里各种高大上的爱,妈妈不需要,也感受不到,因此,朋友圈里的各种晒,与其算是爱妈妈,不如说在秀自己。于是我想问:到底是你的母亲节还是妈妈的母亲节?
  母亲节,很多人喜欢给妈妈买康乃馨。其实,中国传统的母亲花——萱草花却更能揭示母亲节的真谛。萱草就是再平常不过的黄花菜,它不名贵,也少芬芳,但它别名“忘忧草”,母亲节这一天,我们能不能实实在在为母亲做点什么,解母之忧呢?
  孟郊的《游子诗》里有这样两句:“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读读这首诗,想想母亲孤独的身影,还能将爱妈妈停留在朋友圈里吗?
  母亲节感恩别陷入庸俗泥淖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如今,母亲节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像我市有的社区居委会就集结党员志愿者、计生协会志愿者去看望独居、孤寡老人,让她们也感受到“子女”的浓浓关爱。如果说,志愿者将关爱带给特殊的母亲们,让情意温暖她们的心窝,属于对“母亲节”的进一步诠释,那么在母亲节,我们也看到了某些打着“母亲节”旗号异化庸俗的现象。
  有楼盘趁着母亲节来临乘势出击,大喊帮母亲圆梦,“母亲,寄托了多少慈祥,寄托了多少期盼”和“成家立业、儿孙满堂,成母亲最大的心愿”,本来这样的节日想对母亲表达感恩,却不得不接受某些商家见缝插针硬塞进来的所谓“感恩买房”。此外,还有一些车行也猛沾“母亲节”的光,纷纷打出所谓的母亲节庆祝活动,实则真正诉求是为促销赚钱。商家做足“母亲节经济”无可厚非,但至少应当多讲求点创意,别总是“年年岁岁忽悠相似”嘛!
  除了促销,还有一些作秀。近年来,报端常现误读“母亲节”的新闻———如江西某小学100名学生相聚在校园,通过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迎接“母亲节”的到来;广东某中学初二全体同学在操场上集体下跪,从父母手里接过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再如武汉市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给学生布置了亲情作业,如给母亲送花、洗脚,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等,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即让学生感悟亲情,孝敬父母,并学会生活自理。
  给母亲洗脚很好,可以促进感情,但我们要充分厘清这样一点——为母亲洗脚不应当变成一场“秀”,更不应当只在母亲节这天洗。其实,诸如此类,看似是在迎接“母亲节”,实则涉嫌利用“母亲节”作秀。要知道,如果真的对母亲感恩,又何必非选择某一天来洗脚和下跪呢?感恩母亲,本就当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朴素情感的表达,为何非要通过集体行动来体现感谢?
  感恩母亲,迎接“母亲节”,可至少得到两点启示:一来,形式应多样,但不能拘泥于表面,尤其不要生硬地把母亲节演变为“洗脚节”“下跪节”等;二来,感恩母亲,应当把每天都当成母亲节来对待,亲切自然地去关爱母亲,去表达情感,去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子女最真挚的情怀。如此理解“母亲节”,更符合该节的内涵和要义。
  年轻人在外打拼如何照顾父母
  总以为走得多远,江湖就有多远。当你终于赢得自己的天地时,蓦然发现,心中最大的牵挂已被丢得太远。“母亲节,我与妈妈距离××公里”,刷屏的不仅是温情,还有浓浓的酸楚和无尽的反思。
  一份刻骨亲情,奈何远隔千里。如果父母病了、老了,身为“游子”的你能否在身边照顾?养孩防老,这一千年的传统,还能否在你身上延续?种种拷问,已无比现实地摆放在“70后”80后”面前。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大约1/4是“空巢”老人。而到2034年,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将达到4亿。
  养儿防老曾是很多父母的心愿,也是一种社会传统。出“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年轻人从农村和小城市涌向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的愿望变得很难实现。痛苦越来越多地折磨着新城市人。如何尽孝,成为子女面临的难题,而如何让老人活得好一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课题。的城市化进程所必须要面临的阵痛,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70后”和“80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国家也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表示,这个危机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子女要尽可能地考虑父母的需要,而政府在提高养老保障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子女能更好地孝顺父母,如通过法律规定父母生病子女可以带薪陪护,同时应鼓励社会组织更多地服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