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劳作的稻农 张村驿镇党家河沟白土桥小组的马东红(右一)正和父亲查看蜂箱 林下养鸡 张村驿镇广家寨村韭菜种植基地,村干部们正在查看露地韭菜长势,商讨销售。 张家湾林下养猪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几年的富县,“活力”一词也许再合适不过。那些多年前曾到过这片土地的人,一定会惊诧于它如今的模样:这里早已经是一片充满着激情与活力的新天地了。
川塬相济是富县“九州不收鄜州收”的最大优势,然而随着塬面苹果产业的成熟与发展,川道地区产业支撑发力点,导致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面对存在的问题,富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川道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棚栽业、畜牧业、养殖业和传统特色产业。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已初具雏形,并逐渐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亮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追赶超越在当下。富县的激情与活力,正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断绽放!
陕北好江南 水稻种植忙
一大早,王巧花就去地里整理水田了,“过几天就得插秧了,有得忙了。”
王巧花是富县直罗镇真庄村人,今年她要栽种7亩水稻,可在2016年前,她家的地还是一片玉米地。“一亩玉米最多收益500元,旱改田后一亩地至少纯收入1500元。”
去年这个时候,王巧花就做了一个决定,将家里的3亩旱地改成稻田,秋后一算账,一亩稻田的收成竟是玉米的3倍。尝到甜头的王巧花今年果断将剩下的4亩地全部改成稻田。提到销路,王巧花自豪地说:“每到成熟季节,外地的人闻着米香就来买了,压根不愁卖,我们这米可是远近闻名的‘贡米’。”
王巧花说的没错。葫芦河川直罗镇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水稻种植已有1300多年历史,所产稻米短圆饱满、青白透亮,且油性大、口感醇。据村支书兰心保介绍,早在隋唐年间,直罗镇产出来的稻米就作为贡品敬献朝廷,“直罗贡米”因而得名。现在水稻种植已成为该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的特色产业。
距离真庄村不远的胡家坡村,480亩的育秧工作也已经结束,再过十来天稻农们也要开始忙着插秧了。
据了解,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县自2012年开始,因地制宜,为水稻种植引进新品种,经过三年的品种改良,产量有了明显提升,现在平均亩产1200斤,出米率70%。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该县一改过去传统的人工插秧种植方式,于2012年引进插秧机、耙田机、旋耕机和收割机,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稻收割量。如今,全县有5000亩水稻田,今年还计划恢复2000亩,是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同时,富县水稻销售也遇上了好时机。该县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县创建工作,其中1000亩水稻获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直罗贡米”也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带来了良好势头。
如今,孟夏之初,一块块整理平整、波光粼粼的稻田,在两边葱绿青翠山林的映衬下恰似身处江南水乡;秋收时,这里一片金灿灿的迷人景色,闻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潜在的“农旅”发展也将成为该县经济转型发展的又一新引擎。
新产业承载致富梦
5月10日,张村驿镇广家寨村,村会计韩松峰忙得团团转,自去年妻子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后,欠了十万元外债,家里少了劳力,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但是这会,老韩还顾不上家里,忙的却是村里的事。
村头的100亩韭菜基地,绿油油的望不到头,旁边又新整了100亩土地,这几天正准备栽植,这200亩韭菜是村里新发展的产业,承载着全村人的致富梦。这会,不仅仅是韩松峰,村书记、主任、计生主任、第一书记都聚在这里,忙着打电话联系销售韭菜。“齐茬茬的全长上来了,现在只要卖出去就挣到钱了!”老韩说。
为了给川道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县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韭菜就是广家寨村新发展的产业。去年11月,由支部牵头,村上成立了广家寨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栽植、生产、销售都由村干部负责并参与。
“贫困户每年每亩地能拿到700元流转金,还可以来合作社打工、学技术,一天100元。经营成熟后,支部再交给贫困户自主经营,合作社帮着销售。”在一旁帮着干活儿的第一书记孙小泉插话。今年4月份,第一茬韭菜已经收割了20亩,产量8万斤,卖了7万元。现在镇上机关、站所及周边煤矿都吃上了这里的韭菜。“这才刚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还要卖韭花。现在主要是拓展市场,解决销售问题。”
靠山致富有新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夏初,是富县洛河川和葫芦河川最美的时节,抬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开得正艳的桃花、杏花、梨花、洋槐花……
张家湾镇王家角村村民程启荣这段时间可是忙坏了,屋后山上各色的花为他养殖的蜜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2016年,老程发展了30箱蜂,全年净收入3万元,他唯一的投资就是几个手动的木箱和几斤白糖。今年,政府扶持的政策更好了,老程信心满满!王家角村种植业结构单一,养殖产业规模小,全村没有经济收入支撑点,但这里有成片的森林,丰富的植被,种类繁多的动物,这是富县洛河川和葫芦河川大部分村子共有的特点。川道村里人的致富路要依靠这里,但却绝不能破坏这里。
富县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张家湾镇便根据村上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的方向,这才有了以老程为代表的养蜂产业的尝试。2016年,该村农民养蜂以散户为主,并且都在用农家的土方法养蜂,但产出的蜂蜜供不应求。看到中蜂养殖的巨大潜力,今年王家角村的养蜂农民增加到了18户,全镇六个重点村发展中蜂养殖1500箱,由镇政府为每户蜂农免费提供20个蜂箱。3月份,镇政府和农业局还请来养蜂专家为蜂农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对背靠大山、地处葫芦河的村子来说,这是既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有效增加收入的一项特色产业。
依托川道“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特点,中蜂养殖产业正在富县地处川道的直罗镇、张村驿镇和茶坊镇蓬勃发展着。
2017年,富县新发展中蜂养殖5000余箱,由农业局统一发放蜂箱,并进行养蜂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着富县川道群众的增收渠道,川道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日子,不会太远。
小菌类带动大产业 蓝天白云下,相对而立的山间是一条蜿蜒的河流,一排排精致的农家小院依山而建,山间的土地上有辛勤的农民正在耕耘栽种,村头的菌类养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笔者在富县张家湾镇王家角村看到的情景。村主任廖振海正在香菇养殖棚里摆放着新到的菌棒。
许多年前依靠着葫芦河的王家角村村民,靠着水稻吃喝不愁。但在塬上农民靠着苹果产业致富发家的时候,川道村的农民也依旧只是吃饱而已。为增加收入,村民把稻田变成了玉米地,但全村没有经济收入支撑点,这个村子依旧很穷。
产业单一,这是富县几条川道村子的共同特点。
为壮大川道村庄的集体经济,从去年开始富县县委、县政府就以“一村一品”为工作主线,根据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特点发展不同的产业。王家角村地理位置偏远,可耕种土地较少,但村子依山而建,发展各类养殖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可行的尝试。
王家角村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农林秸秆废弃物多,菌类养殖通过发挥农林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大户的作用,开展秸秆、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同时,菌类养殖后废弃的菌棒,还是生产生物有机肥料的重要原材料。
张家湾镇政府把食用菌作为王家角村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依托鄜州神鹿生态有限公司的有机肥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以香菇为代表的特色菌类产业,不仅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大气的问题,还能变废为宝,为企业和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既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也是着力推进为种植户致富增收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王家角村菌类养殖基地共有大棚20余个,其中香菇13棚,共有13万棒菌,预计九月份可初见效益。
同样的养殖产业在茶坊镇史家坪村的规模更大,村子里的菌类养殖基地共流转土地40余亩,每年可自产菌棒50万棒,现已投产食用菌20万棒,以平菇、香菇为主,年产值500余万元。
在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同时,富县县委、县政府也在积极畅通市场渠道,谋划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同时,菌类养殖基地还发动贫困户通过入股保底分红参与种植;对项目用地涉及到的农户动员土地入股。目前,村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脱贫内生动力日益增强。
小小的食用菌不仅带动了富县川道村庄产业结构调整,还为产业精准脱贫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长足动力。让林下养殖跑出“加速度”
让林下养殖跑出“加速度”
“现在土地流转工作已完结,搬迁工作也进入尾声了。”在富县交道便民服务中心白家村,140多亩的土地上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这是今年2月28日该县与内蒙古蒙驴牧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展养驴产业的协议》之后,于3月份便开始动工建设的蒙驴养殖基地场面。
据了解,今年该公司将在富县直罗镇和交道便民服务中心各建一个1000头规模以上的毛驴养殖基地,随后逐年选点建设基地,到2020年将在该县建成万头规模的毛驴养殖基地。
这一消息,对于直罗镇东沟村林下养驴的谭功明无疑是个好消息,“只要我们县养驴有了规模,自然就有了市场,我这驴也不愁销路了。”
近年来,我国驴肉需求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需求量大,饲养量少,驴肉市场常常出现有价无货的局面。富县多方考察,决定发展肉驴养殖业,为农民提供新的增收渠道。
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今后公司还将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示范带动养殖户发展肉驴养殖业,使肉驴养殖业及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在该县形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肉驴养殖产业链。此外,让贫困户自愿入股分红,带动就业、促进增收,保障农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也是该县与该公司合作的初衷。
而林下养驴只是该县畜牧养殖业发展正当时的一个缩影。
在北道德乡渭家河村,五十多岁的郭有春目前拥有林下散养黑猪1000余头,在已销售的200头猪崽和100多头肥猪中获利20余万元。
2016年,牛武镇柳园村的雷永红初涉生态养殖土鸡行业,不到年底,600只鸡销售一空,加上土鸡蛋的收入,仅过去一年收入4万元。
……
近年来,富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奖代补”的财政补贴扶持政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标准创建,吸引了众多农户发展养殖业,大大推动了该县的畜牧养殖业,尤其林下养殖业迅速发展。
目前,全县已发展100头以上规模的林下生态养猪大户12家,2000只以上规模土鸡养殖场20家,成规模的养驴场2家。
毫无疑问,该县的养殖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让养殖业“跑”出加速度,看来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