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仪带领乡亲们奋战在修路施工一线 正在采收羊肚菌的崔德印 张少华参与村里的坏境卫生整治 崔德印向贫困户传授羊肚菌种植技巧 今年3月到5月,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利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县77个贫困村。走访中,他认识了一批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这些人中,既有驻村的第一书记,也有村里的基层干部,还有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左怀理对他们说:“脱贫不是游击战,也不是运动战,而是一场直面困难与挑战的攻坚战。在规定的时限内,能否得胜,其核心力量就是你们这些脱贫攻坚路上的领航人。”
刘仪:挖掉穷根创新业
通讯员 杨大江
一开春,壶口下山村村口的通村公路施工现场就快活上了,为了尽快修通这条全村人眼中的“致富路”,村主任刘仪已经连续好几天奋战在施工现场了。
弃商归田,高票当选村里当家人
像众多的贫困村一样,下山村位于黄河边一条寻常的小山岭上。这里常年干旱,几乎没有一块超过5亩的平地,一条羊肠小道便是通往外界的“主干道”。全村在户籍39户141口人,常住人口不足30人,年轻人几乎都进城打工了。这个小山村,没能耐留住青壮年,正面临着消亡。
现年36岁的刘仪是村里早年走出的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2002年读完中专的他未赶上工作分配,就留在城里做起了生意,搞销售、卖服装、做移动代理商。凭着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刘仪的生生意红红火火。3年前他放弃了生意,毅然回到村里从事农业生产,他给人这般解释这一令人吃惊的抉择:“虽然我的生活富裕了,但眼见大多乡亲们依然过着苦日子,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在201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刘仪以高票当选为马家行政村委员会主任和下山村民小组组长,从此,刘仪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解决发展“瓶颈”,甘做乡亲“代办员” 当上村主任,刘仪深知个人威信对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他从自身做起,并与村民约法三章,即不搞特殊、不谋私利。他始终把“当主任是为群众谋福利,不是给自己谋利益”当成座右铭,一诺即出,事必躬亲。他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和支持。
上任伊始,刘仪就把关系全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大事来抓。他积极协调、多方筹措,争取项目资金700多万元,修建了前沟村至大贤村7.8公里的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刘仪还争取到县水务局扶持项目,为村里修建了500方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一座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村里人吃水的问题,保障了村里旱季灌溉用水。
刘仪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不搞一言堂,大小事坚持民主集中制。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干群的隔阂和疑虑。为了服务好群众,诸如帮助群众缴收医疗保险、办理残疾人证件等事情,刘仪几乎成了大家的“代办员”。对此,刘仪说:“村主任这个职位不值钱,能带领大家给村上办好事、实事才值钱。”
挖掉穷根,靠的是敢闯新业的能力和担当
该村的四个村民小组中,刘仪所在的下山村民小组最贫困。刘仪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属于下山村人自己的富裕路。
针对村里有长期种植梨的历史,在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和群众商议,刘仪决定引进一个新品种——翡翠梨。刘仪跑单位、找项目,对村里原有的坝地、坡地进行平整,旧村进行复垦,规划栽植了100余亩的翡翠梨示范基地,并采取统一管理,按劳分配,建立“贫困户+基地+公司+市场”的联营模式。基地的建设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村民返村,为村里建起了一项脱贫产业。
2016年4月,刘仪决定建设下山新村,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群众一致支持他,包括村里许多进城的人都积极响应。经过多方筹资,短期内就筹集了133.3万元的资金。仅四个月的时间,32院整洁气派的平房就在旧村的遗址上建了起来,村民们还自筹资金建起了村民小组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
站在新修的党员活动室门前,望着满山遍野的杏花和已经抽出新芽的梨树,刘仪说:“当基层干部,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创大业就会有大难,创小业就会有小难,不创业则没有难。但我们的使命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挖掉穷根,就得有一番敢闯新业、敢担风险的拼劲和勇气。”
崔德印:羊肚菌人工栽植成功
通讯员 杨大江
在宜川县西部和南部的大山里,有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因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它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每年的四五月份,很多百姓纷纷上山采摘。家住交里乡岔口村的崔德印与别的采菌人不同,他思谋着如何把羊肚菌“请”出大山进行规模种植。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外省取经 试种成功 岔口村位于交里川的最深处,村子周围的山上丛林密布。前几年,每到暮春时节,崔德印都带大伙到山里采羊肚菌。一斤晒干的羊肚菌能卖到1200元,价高时甚至卖到1500元。该菌稀少,一天下来采不了多少。崔德印就想,羊肚菌经济效益好,要是人工栽植那该多好!
崔德印留意到,电视上报道四川有些地方正在进行人工种植。他也想复制此做法,却遭到家人反对。崔德印拒绝放弃,2014年11月,玉米面临秋收,他却瞒着家人贷了2万元的款,赴四川绵阳人工种植基地取经。一个月后,他回到家里,地里的玉米被大风吹得倒了一地。地上冻了,他花费七八千元带回来的羊肚菌种也无法下种,只能眼看着坏掉。
崔德印在2015年后半年又投资几千元试种了一亩半的羊肚菌。2016年四月份,一个冬天的休眠,羊肚菌终于长出来了。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亩半的羊肚菌棚内就出产干货20多斤,并按照每斤750元的价格卖了。
扩大规模 分享喜悦 崔德印在试种成功后,又有了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如何把种植羊肚菌这事做得更红火,以更加成熟的栽植经验迅速推广给更多的人。很快他便与村里具有多年种植食用菌经验的翟关兴合作,并联合村里另外三户群众,在2016年3月成立了“瑞泰种植专业合作社”。
羊肚菌种植技术要求不高,2016年11月份,崔德印的合作社投资七八万元种植了15亩的羊肚菌。从今年的四月份开始,合作社里的羊肚菌就开始采收了。5月12日,笔者来到村头,老远就看见黑压压的一片遮阴棚,这就是合作社创办的羊肚菌种植基地。
棚内,一株株长着“黑脑袋”的羊肚菌散乱地长在潮湿的地垄上,崔德印和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采收。“今年天凉,菌长得慢,5月份才开始采收。到目前为止,出干货已有30斤,每斤按850元的价格已经销售完。今年整个基地预计可以出干货300至400斤。”崔德印说。
崔德印介绍道,北方整体产量少,在销售上不用太担心。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网上销售的,下一步他将给合作社注册一个专门的淘宝店。此外,为了扩大经营,合作社将在今年吸纳更多的新社员,重点吸纳对象为贫困群众,把规模至少扩大到200亩以上。
某贫困户的羊肚菌种植大棚,占地60亩,拥有50座新式镀锌钢管,这样的规模不算小。今年初,为了帮扶岔口村整村脱贫,县扶贫办与精准扶贫户达成共同发展意向,委托崔德印注册成立了“益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把村上41户贫困户纳为股东,每户在种植基地拥有一座400平米的温室大棚。崔德印将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菌种、技术和产品销售。“这样的一座温室大棚,一年可以种两茬,按照现在的行情,一座棚一年毛收入大概在5万元以上。”崔德印说。
张少华:苗木繁育基地点燃脱贫希望
通讯员 杨大江
去年8月12日,乡镇干部张少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组织决定任命他为镇里的显头村第一书记。
显头村过去曾是宜川的“苹果第一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是闻名全县的小康村了。该村拥有全县最大的苹果苗木基地,在上世纪末,全县大部分的树苗都来自这个村。随着果树的老化,土地的减少,群众收入不断降低。据统计,2015年,显头村民小组59户果农的果业收入加起来还不足20万元,甚至抵不上塬上一户果农的收入。产业转型,挖潜急追,迫在眉睫。
上任第一天,张少华就开始走访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基本上走访完了显头行政村下辖的七个村民小组300多户群众,访谈笔记记了5个本子。通过拉家常、谈想法,张少华真切地感受到了“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产业就是农民的主心骨”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在一次走访中,一个年轻小伙儿的话给了张少华极大的震撼。小伙子说,他们家因果树老化,去年套了2.8万只苹果袋,结果只卖了3600元,卖的钱都不够果园的投资,实在没办法的他只好去城里打工,可一年下来根本入不敷出。这样的情况在这个村子成了普遍现象。张少华得出的最大收获就是产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万事兴。
通过与镇领导以及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的多次协商讨论,大家普遍觉得该村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优良的育苗工艺和传统。该村在前半年已挖掉老化的果树,平整出了230余亩土地,饮水灌溉工程已竣工。因此,培育苗木的基础条件已完全具备。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张少华组织大伙外出学习取经,考察市场,向市、县农业局咨询,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与论证,在去年冬天终于拿出了一个百亩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方案。即整个基地占地230亩,分三期工程完成,共八大园区,繁育苗木20余种,涉及农户84户,包含村里的全部19户贫困群众,整个基地预计总投资500万元。其中为了扶持带动村里的19户贫困户,张少华主持召开党支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研究,保障每户贫困户可以至少分到一亩苗木基地,并给予他们技术上的全面支持。
春季,张少华便迅速组织群众按照规划方案开始培育苗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弓棚内就已长出了绿油油的小树苗,新栽的雪桃、苹果、油用牡丹也都抽出了新绿。望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新绿,张少华坚信,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显头村已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张少华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