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黄龙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县城。近年来,该县努力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并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中长期目标规划安排,有力助推了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旅游县城的品质。同时,旅游业的开发,也助推黄龙向文明有序、特色鲜明的愿景进发。
■全域旅游提升文明城市创建
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开发,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并向农村延伸,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把县城文明向农村辐射,有力促进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实施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县城,把每一处新建筑和每一个新建小区都作为景点来打造。因地因城制宜,科学合理利用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统筹山、水、园、林、路的建设发展关系,城在园中、园中建城、城园合一、交相辉映,荣获省级“县城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星级旅游公厕”49座,城区密度达到7.5座/公里,彻底消灭了旱厕。实施总长度13.8公里的“杆线下地”工程,消除城市“蜘蛛网”。投资近4000万元对旧城进行综合改造,覆盖城区主、次街道所有建筑立面,涉及800余户沿街商铺,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通过“政府托底”实现“七统一”管理。城区新建生态停车场10个,总面积39295.3平方米。实施引水进城工程,打造“水文化”,建成大小型喷泉9处,修建水景观20余处,改造桥梁15座,县城水域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注重城市绿化,建设田园县城。城区绿化面积达到60.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8%。打造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建成迎客松公园、西桥游园、南山公园、人民广场等14处标志性建筑和公园广场绿地,占地面积48.56万平方米(折合729亩),人均公园绿地16.2平方米,成为广大市民读书学习、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为实现“山上有树、树下有花、四季有景、全域旅游”的生态新愿景,该县实施了“一城、三川、五廊、十景观”为总规划的“多彩黄龙”建设,如今的黄龙成了花的海洋。
■全业旅游优化城市管理
该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围绕旅游,发展一二三产业,用全业旅游的市场需求倒逼城市管理优化,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健全县、乡镇、社区、部门单位和市民自我管理的五级管理体系,实施“六小行业管理、市容市貌管理、门前‘四包两禁止’管理、社区管理、农贸市场管理、网吧管理、校园周边环境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病媒生物防制管理、窗口单位管理和志愿服务管理”等十一个重点管理项目。
将“零污染”和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贯穿于全县发展始终,强力维护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特质。投资2000万元建成第二个生活垃圾填埋场,投资3358万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实施“气化黄龙”工程,全面禁烧有烟煤。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县城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75%,空气优良天数在318天以上。餐厨垃圾做到统一收集处理,医疗废物定期回收,集中处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成功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实施网格化管理,把县城每一个区块都细化为部门单位责任区,每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清洁环境。开设“垃圾兑换银行”,通过“存垃圾、换积分、兑商品”的方式,增强全民保洁意识。
加强技防、物防投入,建立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平台,资源共享。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识、标线完备合理,主干道图形标志规范,市民生活井然有序。实现了治安防控网全覆盖,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社会公众安全感达95.81%。
■全民旅游提升市民文明程度
唱响全民旅游,提升全民文明素质。连续两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民旅游大培训,分十个层次96个班次培训7.4万人次。大到生活中的“公共场所道德”,小到“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等细节;从“窗口单位”工作规范,到机关干部“电话礼仪”“接待礼仪”“会议礼仪”等方方面面,对全县干部职工和村居民进行了系统培训。
制定完备的市民文明公约,编印内容实用的《黄龙县市民文明手册》,广泛传播。在全县开展“黄龙大旅游,我该怎么办”大讨论,组织“公共场所文明劝导”,开展“争做文明黄龙人”“厚德黄龙、小城故事”演讲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把文明言行养成习惯,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在省文明办组织的文明城市明察暗访5个测评项目中,黄龙县4个项目名列全省第一。
以实现“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民旅游、全季旅游”为目标,该县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与文明城市创建融合发展。同时,促进了全县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建设,提升了全社会文明程度。
通讯员 王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