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社平正在查看油桃的长势 王生贤正在搬刚出窑的砖 樊轶强正在喂鸡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患有小儿麻痹的杜社平靠种植大棚蔬菜发家,因故受伤、带领村民办起砖厂的王生贤,还有单拐撑起一个养殖场的樊轶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致富路后,也不忘身边的群众。
杜社平:蔬菜铺就致富路 在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46岁的杜社平是一个令当地干部群众刮目相看的人。因小儿麻痹,杜社平的左手残疾了,然而,他没有因为残疾而自卑,反而比别人多了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用勤劳的双手致富,打拼美丽人生。如今,他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菜大户,更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杜社平12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条件有限,导致他的左手残疾,对于自己的遭遇他伤心过难过过也抱怨过,可最终还是选择坦然面对。“因为残疾,我干任何事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但我从来都不曾在困难面前低过头。”杜社平告诉笔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个时候,乡村缺教师,乡政府需要几名民办教师,他通过考试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但在教师岗位上一站就是十几年的他,随着经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最终被裁员回家成了一名真正的农民。
2001年,桥镇乡号召农民群众种植大棚蔬菜,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都觉得风险太大,不愿种植。驻村的乡干部袁荣告诉他,现在甘泉的蔬菜影响力越来越大,种菜肯定比当民办教师更有前途。这番话激起了杜社平发展大棚蔬菜的想法。然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人时,却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发展大棚蔬菜的决心。在驻村干部袁荣及亲戚朋友的支持下,他悄悄起买了草帘、塑料膜、灌溉设施等,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
可没有种植技术咋办?如何防治病虫害?这些问题都让杜社平伤脑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技术就学,铁棒都能磨成针,我就不信学不会!”杜社平时刻在心里鼓励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他白天泡在棚里,晚上沉浸在技术书籍中,有时还专门跑几十里路向县农业局的技术员请教。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第一年种的4棚反季节黄瓜喜获丰收。
但黄瓜是种好了,可怎么销售呢?杜社平感慨地说,以前卖菜常常是深更半夜把菜拉到延安、西安等地的批发市场。因为无刺黄瓜刚上市,许多人都不接受,他白天跑市场推销,晚上睡到车里,饿了就吃馍馍,渴了就喝凉水。最后,他手里拿着无刺黄瓜的样品,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延安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那时蔬菜批发的马老板看到眼前的杜社平很诚实,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订下了10箱货。并开玩笑地说,以后如果还需要这样的货怎么办?杜社平脱口而出:他会随时保证供货,保证货不会断。随后,诚实的杜社平不仅打开了附近的市场,还把他的无刺黄瓜卖到了甘肃、山西等地。
尝到甜头的杜社平不仅动员周边村庄的村民们种植大棚菜,还接手了原桥镇乡富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其他菜农提供一切大棚所需材料,收购菜农的小黄瓜。目前的他,每天都在桥镇村及周边村庄的大棚里忙碌着,然后由他开着车把菜集中发往开拓的市场,或者打个电话让老板们来接菜,不仅解决了菜农的销售问题,而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依靠种植大棚蔬菜发家的杜社平不仅自己脱了贫,而且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2016年,他又从河北引进油桃300棵,在大棚里开始试种,还引进大批露地葡萄苗。他说,“我要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致富。”
王生贤的漂亮人生
“从2006年起,我在县残联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这个砖厂,依靠这个才发了家。”在甘泉县柳河湾村残疾人王生贤的砖场,他指着刚出窑的砖对笔者说。
要说如何与这砖场结缘,还要从1992年说起。1961年出生在甘泉县下寺湾镇柳河湾村的王生贤,由于年轻肯干,再加上思想活跃,很快就被村民选为村主任,1980年王生贤率先在村里购买了一辆手扶托拉机,从此村里拉粪、拉柴的活都包在了他身上。
1992年冬天的一天,甘泉县正大规模种植烤烟,时任村支部书记的王生贤带着村民,给他们分烤烟地,突然腿像被撕裂了一般疼了起来,甚至一步也挪不动,当时在场的会计和村主任把他送往县医院。可遗憾的是,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王生贤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去,托人四处打听治疗办法,最后只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医院做假关节植入手术。从此,王生贤就由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成了一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他瘦弱的妻子和女儿身上。
1999年,兜里仅拿两块钱的王生贤,拄着双拐来到县城,凭着个人信誉,他和亲戚朋友凑到15000元。经过多方考察,他最后决定到下寺湾镇办一个农机配件门市,但农机配件是一个技术活,为了办好门市,王生贤经常没日没夜地看书,到现场实际操作,他经常给自己装两个馍,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凉水,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匆匆赶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时候,下寺湾的打井队越来越多,打井的机器经常需要维修,再加上王生贤没什么心眼,所以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就是这样的他,把日子渐渐过得好起来了。
2006年,王生贤再次通过亲戚、朋友及政府的帮助,投资160万元,在村子里建起了恒旭机砖厂。但初次开始烧砖,就因技术问题,一下子赔进去了30多万元。王生贤连续三天坐在砖厂,望着空荡荡的砖厂,一边伤心掉泪,一边寻找失败原因。最后,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专业的技术员。2007年,恒旭机砖厂的第二批砖出炉了,因为烧制技术严格到位,产品实用美观,很快就销售一空,到了年底一算账,除去开销的,净赚了10万余元。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回报社会是自己的职责。”王生贤笑着说。但凡见到同村和周围村组的孩子、特别是残疾儿童上学,他就为他们送去书包、笔等,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樊轶强:单拐撑起美好生活
“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正常人能做到的,我多付出点努力,同样也能做到,同样也能成功,甚至做得更好!”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残疾人樊轶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几句掷地有声的话。
九岁时,因为顽皮使一块大石头砸伤了右腿,从此也失去了右腿。刚刚懂事时,樊轶强就因为身体的缺陷而难过、自卑,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们个个健康活泼、又蹦又跳,他常常黯然神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想到日后的生存,他选择了乐观面对。1990年中专毕业后,一直在西沟做代教的樊轶强与刘彩燕结婚成家。
可祸不单行,刘彩燕也慢慢成了一名精神病患者,使原本就比较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03年,生性不服输的樊轶强开始创业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在家养起了蝎子,但由于缺少经验和技术,再加上一直要照顾精神病患者的妻子,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使得蝎子全部死亡。后来,他又抓住县上鼓励发展养殖业的产业政策,办起了一个占地1.5亩的标准化养鸡棚,起步就上了3000只鸡。因为上次的经验教训,这次樊轶强一点都不敢马虎了。请不起专业技术人员,他就自己摸索,边实践边总结。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被他的顽强精神所感动,也主动到他的鸡棚传授技术。樊轶强更是把这些鸡仔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每隔一个半小时就要察看鸡仔的动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关防疫等工作,整天不是打扫卫生就是在鸡舍里面喷上防疫剂。4个月后,樊轶强亲手养殖的首批蛋鸡顺利产蛋。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经过多年打拼,樊轶强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购买了一辆小车。望着创业果实,樊轶强笑在脸上,美在心里。当初持怀疑态度的亲朋们打心眼里开始敬佩他。
樊轶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还积极带动村民发展养鸡养鸭致富。“自己富了不算富,我希望身边的人腰包都能鼓起来。”如今,西沟村已经有四五位村民也建起了标准棚舍。听说樊轶强养殖技术好,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对待前来取经的村民,樊轶强总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手把手地教,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的帮助下,这几户养殖户的养殖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效益可观。
樊轶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身残志坚、勤劳致富这样一个事实,也真切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靠着勤劳的双手,残疾人也能闯出一条自主创业的成功路。等摸索出了养殖的管理经验,我还要将技术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养殖户,带动更多养殖户勤劳致富,让家乡人民共同富起来。”樊轶强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