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延安: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打好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记者 李勇 刘宗荣 陈晨
  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年,培育出宝贵的延安精神。今天,延安干部群众坚持用好“传家宝”,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迈出了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仲夏时节的延安市洛川县,郁郁葱葱的苹果树漫山遍野。迎着上门收果子的客商,咀头村的贫困户郝秀才终于相信,这小小的果树上,真能结出脱贫的“金蛋蛋”。
  种了半辈子苹果,老郝却也穷了半辈子。洛川有种植苹果的传统,可过去因为家里穷无力管理、没文化不会管理,他眼巴巴地看着乡党们从苹果树上“摘下”小楼小车,自家的苹果却总是卖不上价钱。每当送走摇头撇嘴的果商,老郝都会点起旱烟,在果树下一坐就是一天,张望着日头升起又落下,瞪着果子长吁短叹。
  过去一年,贫苦的生活终于改变。借助洛川实施的“党员+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措施,在党员带动下,他加入了当地的民丰专业合作社。专家一次次上门指导,合作社免费提供农用物资,老郝这才回过神,“原来苹果还能论个卖!”去年,3万多元稳稳地揣进腰包,他终于“挺直了腰杆”。
  近年来,洛川为全县贫困户新建果园1.5万亩,85%的贫困户发展起苹果产业,人均增收20%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3.9%下降到现在的2.8%。别看果树帮不少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可当初在制定脱贫政策时,是另起炉灶上些短、平、快的项目,还是坚持发展苹果产业,当地也曾有过争论。
  “洛川是苹果优生区,过去一些贫困户守着果树受穷,主要是缺技能、少农资、管理差。我们找准问题根源,发挥党员的带动引领,咬定苹果产业不放松。”洛川县委书记王明智说,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帮扶政策,“洛川从延安精神中找到了答案。”
  延安城南,南泥湾革命旧址前,游客往来如织。纪念碑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中,面对少数贫困户脱贫意愿不足的现象,延安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党员带动下,一些过去“等着干部送小康”的贫困户,也撸起袖子和干部们一起“加油干”。
  “党员包扶咱,劲头都那么足,咱自己咋好意思不干哩!”在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去年成功脱贫的马树旺忙着喂牛头也不抬。作为当地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他每天都要在牛圈里忙活,管理、防疫、喂牛,每个环节都要亲身参与。
  老支书马树勤说,最初村里也曾考虑为贫困户送几头牲畜由合作社代养。可转念一想,这也不是个长久之计。“咱是延安人,延安精神讲究自力更生,咱得让贫困户也动起来!”马树勤说,党员包抓带头,贫困户自身努力,2016年底,村里11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余元。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在脱贫攻坚中,从单纯“输血”到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的“造血”,正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延安,全市1784名优秀党员干部打起铺盖进驻贫困村和党建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3.7万名干部进村联户扶贫,实现了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贫困人口“户户有包扶责任人”。一批党员在火热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找准了人生的奋斗方向。
  因为忙于村里的事儿,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第一书记程涛的婚期又一次推迟了,但他并不遗憾。一年多的驻村经历,这位29岁的年轻党员觉得自己少了些“轻飘飘”,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你个后生,嘴上都没毛,能干成啥事?”驻村伊始,贫困户曾给程涛迎面泼来一盆冷水,但热情并没有被浇灭。群众不欢迎,就扑下身子干,贫困户不积极,就带头做示范。短短一年间,危房改造了,产业起来了,1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乡亲们开始把程涛当作贴心人,贫困户家的母鸡下了蛋,也会先送几个来让他尝尝鲜。
  截至目前,延安已有17.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迈出了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党员干部也经历了心灵的洗礼。
  “延安精神时刻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从延安精神中不断汲取信念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为民的力量和奋斗的力量。”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
  “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在宝塔区甘谷驿镇野狐沟村,几位老党员围坐在一起,用陕北说书动情唱道:红个丹丹太阳升,党中央的好政策暖人心……悠长的曲调,在沟峁间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