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时间长度仅有35秒的视频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视频拍摄的内容是一位骑摩托车的小伙子跟随车流等红灯时,发现一辆黑色轿车上有人摇下车窗,随手扔出一个食品包装袋。小伙子立刻下车、弯腰、捡拾、敲车窗、还垃圾,整个过程一言未发,短短几个动作却让扔垃圾的女子惭愧地收回了包装袋。(7月4日《新京报》)
如果说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那么,对待低素质、不文明者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面镜子,也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比如有一种人,虽然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还算文明,但一遇到不文明的人就受不了,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乃至恶语相向,这种人与他所指责、厌恶的人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另外一种人,面对低素质、不文明的人,虽然能够见怪不怪,保持克制、容忍,不会粗暴地指责他们,但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并竭力地躲避他们,与他们保持距离;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对车窗抛物不能仅满足谴责,而是用自己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也应当告诉他人,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市民。这三种对待不文明的态度,相信大家还是最喜欢第三种。
“阿姨,这里的草坪不能踩。”“伯伯,这里不能抽烟。”“叔叔,请把抛出的垃圾捡回放好。”……街头巷尾、游园广场、社区楼院,我们需要像新闻中这位小伙子,这样,才能提醒更多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不乱扔垃圾并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做起,从带动家人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主动纠正行人的不文明行为做起,从自觉遵守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这一简单的交通规则做起,争做文明的影响者、文明的责任人,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文明劝导、礼貌监督。
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在大街上车窗抛物确实不对,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用任何方式和语言去制止,甚至“以毒攻毒”,用谩骂或人身攻击的方式来解决。这样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因此,劝阻者要引得文明,不如传递和释放自己的善意,用足够的耐心和诚恳去勇敢说“不”,让不文明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主动回收,及时改正,这才是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