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新农民新农村新希望
——追赶超越看安塞之新型职业农民篇
新农民用收割机收割谷子
王文春正在喂羊
山上种树、树下养鸡,王军的“花果山”一角
卜海升正在察看香菇长势
韩文瑞正用自己发明的“打药机”给果树打农药
区农广校组织的拓展课培训现场为农民讲解大棚油桃种植与管理技术
  通讯员 马志青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近年来,安塞区紧紧围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在摸清全区优势产业底子和作实培育对象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规模发展。“健全农村创新创业“双创”促进机制,就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村的职业农民,也包括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领域中,为安塞农业产业发展走向新台阶贡献力量。”安塞区委副书记、区长曹振宇说。
  新农民:敢于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大文章
  新兴职业农民敢于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发展规模化种、养产业。
  走进安塞区金明衔道办井居村,马生发正在大棚里查看茄子的长势。别看他年纪不大,敦厚老实,他可是远近闻名的创业楷模,蔬菜大棚种植大户。
  提起马生发的创业历程,还得从他的青少年说起,那时候由于家里贫穷,没有读完初中的他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然而不甘平凡的他毅然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县城,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在县城五里湾修了一座二层小洋楼,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正当他日子过得舒心惬意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转变了观念,萌生了回乡种菜的念头。
  说干就干,他和哥哥马生清拿出了全部的家底,承包了村上28个蔬菜大棚,于2015年11月,第一茬大棚蔬菜终于全部种植完毕。看着日渐长髙的茄子,兄弟俩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憧憬着収获的梦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接下来的一个个灾害击碎把他们的美梦。
  原来,由于不懂技术错打农药、错误整枝、错上棚膜、管理失误造成茄子全部死亡。经过一番磨难的马生发终于明白大棚种植技术是关键。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区农广校举办的蔬菜技术培训班,与区内外蔬菜专家和种植户虚心请教,广泛交流,并远赴山东寿光进行参观学习。同时还购买了大量书籍、光盘等技术资料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马生发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核心技术,2016年7月,他将28个大棚全部成功种上了第二茬布利塔茄子。
  发展大规模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是关键,管理是保证。马生发在种植大棚的过程中还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我以每米20元的价格与员工签订了用工合同,夯实了他们任务和责任。并且以每斤5分钱的比例,为他们发放提成奖,同时以销售额度按月按年给员工发放评比奖,对每月评出的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500、300、100元的奖金和不同数量的米、面、油的奖励。年终还进行一次总评奖,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优化了管理。”现在说起管理蔬菜大棚经验,马生发滔滔不绝。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管理,第二茬茄子终于喜获丰收,优质的蔬菜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争相前来采购。截至6月底,马生发的茄子销售额就达到了160多万元,目前已收回全部成本。
  对大棚产业的发展前景,马生发有着更远大的构想。马生发说,“我们正在研究一种移动式大棚,把我们生产的蔬菜连根带土运到大城巿里的超市和蔬菜水果店里,让广大城里人在超市里就能现场采摘到新鲜的纯绿色无公害蔬菜和水果。”
  “山上种树——树下养鸡——鸡吃青草、虫子——鸡粪则变身肥料”,这条绿色生态循环链,是安塞区金明街道办的雷坪塔村王军钻研出来的生态种养办法,既节省了成本,又产出了满足人们“优生活”需求的有机高端农产品。
  王军以前是做煤炭生意的,近年来眼看着这行不景气,考虑到过去的几十年中,母亲在村里的山地植树造林1000多亩,近几年,自家又种植了100多亩果树,“这可是搞山地养殖的好地方啊!”于是,他总结自己在银川、山西等地的考察经历,于2015年4月份返乡创业,从西安高陵买进第一批芦花鸡,一共3000多只,同年11月份经营起了“安塞莲花鸡”饭店,现在店里一只鸡可以卖到280-300元,每个月的效益能达到20多万元。去年,王军还扩大了农场规模,新建了两个养鸡圈舍,建立了加工厂,修了沼气池,整理了果园,生态农场更加系统更具规模。目前,农场约有1.5万只莲花鸡,养鸡年收入150万元,整个农场年收入230万元,带动38人实现长期就业。谈到今后农场的发展,王军打算继续扩大鸡群数量,增加养殖猪群项目,建立采摘园,开办农家乐,修建住宿、游玩设施。“利用一切资源,将农场打造成一个真正绿色、循环的生态农场,成为人人知晓的黄土高原‘花果山’里的天然养鸡场。”王军说。
  今年51岁的王文春,是安塞区白坪街道办郭家峁村人,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和羊子打上了交道,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但真正走上规模化养殖是在2012年,那年他建起了一个可存栏1000多只的标准化羊场,同时配套了饲草间、青储窖等基础设施以及铡草机、粉碎机等设备,成为全区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在此期间,王文春深知饲养技术在养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多年来他不断钻研羊子养殖技术,一边购买了大量书籍进行自学,一边参加由农广校举办的培训班,不断提升饲养的科技含量,2016年,他还参加了省农广校组织的高级职业农民培训,经过考试取得了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
   新农民 :善于把科技和产业相融合
  发展科技引领、机械化操作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安塞区新农民的共识。
  在安塞区招安镇曹沟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发明大户”,他就是勤劳能干的韩文瑞,别看他年过半百,可壮心不已,多年来,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智慧,在村上建起了一个217亩的高标准山地果园,并一连搞了5项发明,使果园管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为什么会想到发明这些机械呢?
  他笑着说,“之前参加区上的一些培训,开阔了眼界。看到外面种地都是用的是机械化,为啥咱就不能机械化呢?”聪明勤快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通过不断地改进和试验,终于成功了!
  老韩的第一项发明是除草机。“这个除草机很省工呢!一台机械的日工作效率相当于20个劳力的工作量。”老韩指着他的除草机介绍着,眉眼间都流露着一股自豪。
  他的第二项发明是打药机,“以前一人背一个打药壶,我这217亩果园7、8个人打药也需要10天才能完。”老韩告诉笔者,“现在开着我的打药机,边走边喷,效率极高,一天可喷洒8吨农药,一天半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量,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
  老韩是一个爱思考、敢尝试的新农民,他的发明大都根据自己在经营果园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不断地总结与思考,反复地试验与改进,最终成功。他的第三项发明是运果架。“这种工具有不伤果、运输方便的特点。”老韩说道,这是一个木制的方格模具,格内镶有特制的棉质材料,每个模具拥有100个大小一致的方格。使用时将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放入格中,再将模具层层叠起,放在拖拉机上,运回果窖。
  他还发明了防雹伞。“防雹网的面积大,冰雹落在网上压力大,而且遇上大风极容易被吹坏。防爆伞就不同,冰雹砸下来顺势就落在地上。等到秋收后,防爆伞像雨伞一样收起来,来年还能用。”老韩的第五项发明是覆膜机,目前还在制作和试用过程中。
  就这样,韩文瑞靠着他自己发明的高效便捷、省时省力的除草机、打药机、运果架等机械经营者他的果园。“总有一天,我会将这些技术都走向市场,让更多的农民享受这些机械带来的便捷,为他们也减轻负担。”韩文瑞信心满满地说。
  招安镇寺崾岘村的谷子种植大户任海斌,2016年种了114亩谷子,收入十二万元左右。“没想过种谷子可以收入这么多,这比我揽工强多了,这多亏了种植谷子的新技术啊。”任海斌高兴地说,“种谷子太费工,以前一户农民种不了几亩地。”任海滨说,“现在,农业局给我们提供良种、农机、农具,从播种、铺膜到收割、脱粒等全程机械化,尤其是采用了区农业局试验成功的谷子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栽培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工,而且使谷子产量翻了几翻。”今年任海斌又扩大了种植谷子规模,他说,“技术是关键,机械化生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也让我越来越有致富信心。”
  新农民:善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
  “农业的未来要依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之类的规模农业来支撑。散户只有融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去,被带动起来,才能在技术、品质、效益上走向更高层次。”安塞区农业局局长周赟说。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不仅能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帮贫带富”作用。
  卜海升是建华镇发展香菇致富的带头人。2012年秋,他建起了第一座香菇大棚。之后,他发动村干部、党员、群众发展香菇产业,将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群众带到河南西峡、神木、西安等香菇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同时,联系区农广校技术人员,对菇农进行实地培训学习,参加人数达200多人次,使每户菇农熟练掌握香菇种植管理技术。
  “香菇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劳动强度低的优点,是农业发展的好项目,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卜海升说。
  2013年8月,他和村民们成立了创新香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香菇种植协会,注册了“郝家坪香菇”绿色食品商标,做了包装箱,带领社员开展订单式种植,安置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卜海升说,“去年,郝家坪村依靠种植香菇,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今年,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香菇合作社的股东由原来的13户增加到56户,其中贫困户就有43户。社里年生产菌棒30多万棒,产值能达到300多万元呢。”
  在卜海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来香菇种植合作社考察学习。安塞区今年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香菇生产种植,在坪桥镇、镰刀湾镇、建华镇等地建起了多个百万棒以上的香菇生产示范基地,让更多的农民参与香菇生产,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伴随着大棚蔬菜、山地苹果和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些农产品经纪人应用而生,他们将采购、收储、销售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今年29岁的小伙子白杰是安塞隆鑫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初他成立了安塞鑫隆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经营果蔬储藏的冷链物流企业,兼营果袋、发泡网的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自运营以来,坚持“质量为先、诚信经营”的原则,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上下功夫,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安塞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2016年公司收储安塞山地苹果2000吨,远销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福建等大中城市,很好的满足了市场需求,也调动了安塞农民发展种植苹果的积极性。
  白杰还参加了延安市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荣获“农产品经纪人”一等奖,同时获安塞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先进个人。“公司将不遗余力地继续努力,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今后将着力开发、加工自己的果蔬饮料,延伸安塞山地苹果产业链条,不断为公司创收,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白杰说。
  新农民,新农村,新希望。这些新农民的故事只是安塞区众多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楷模的一个个缩影,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安塞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默默地奉献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