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贺敬之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回延安》中的抒情诗句,而如今,延安城市的改变,让汉中游客张茜深有体会:过去散落四处的摊贩消失不见,城市里休闲娱乐的广场更多了,景区周边不再那么拥挤了,观赏景区的视野更开阔了,最让她震撼的还要数宝塔山的灯光表演……“不过几年时间,延安就变了个大样!”张茜有些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了更深地领略延安城市的变化,张茜决定细细品味一番。出了火车站,走在七里铺大街,杜甫祠景区的恢复改造让她眼前一亮,杜甫祠堂、杜甫雕塑、景区门楼、史诗斋让这个学历史的女孩流连忘返;漫步延安街区,南门广场上,安澜门城楼焕然一新,城墙遗址已经恢复,曾经的高层建筑已经彻底被拆迁,站在广场上直接可以看到宝塔山。张茜决定在这里观赏早已耳闻的宝塔山灯光秀。
晚上8点多,随着“东方红”乐曲的响起,宝塔山大型灯光表演终于拉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灯光映衬下的宝塔不断变换着各种颜色,浓墨重彩地展示着延安精神与长征精神,在《延安颂》的庄严旋律中,延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枣园的窑洞、延安大学的窑洞群、清凉山等,通过三维构建的方式,以裸眼3D的视觉创意形式,一一呈现在面前,震撼的视觉效果让张茜和周围观赏的群众对延安、对陕北、对长征有了全新的感知。除此之外,清凉山、凤凰山的山体景观灯光也与之遥相呼应,这一切,让张茜目不暇接……
几天来,张茜还走访了曾去过多次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不同以往的是,车好停了,每一个景点外都有了大型停车场,景区环境比以前更好了,管理服务更加温馨周到了……
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是张茜对这次延安行的最大感受。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一场城市改造的“美丽计划”说起。熟悉延安的人都知道,延安市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河谷地带,是典型的三山夹两河线型城市,也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了十三年的地方,而就是在这3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上居住了50多万人口,每平方公里达到了1.47万人。
由于土地紧缺、人口密度过大,宝塔山、王家坪、抗大旧址、西北局、杨家岭等168处革命旧址和历史古迹被挤到不起眼的角落,并受周边居民单位蚕食而得不到有效保护,几乎被淹没了。
革命旧址的“高大上”与现实环境的脏乱差让每一个爱这座城市的人都觉得尴尬不已。2012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落实我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中疏外扩”城市发展战略决策,全面实施城区改造工作,尤其是对红色景区,下大力气改造拓展,开拓景区视野,把蚕食的景区周边让出来,配套以广场、景观,建成大景区,重新发挥功能和作用。同时,启动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5大景区共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延安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红色博物馆城市和全国人民心目中想象的延安。
五年过去了,延安的城市改造先后完成了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等核心区山体以上的居民搬迁下山,同步实施综合治理,恢复了山体生态,将杂乱破败的山体变为集绿地、景观、服务为一体的休闲区,实施的杜甫祠、体育场、南门坡等片区改造项目,降低了主城区人口密度,增加了一批公园、绿地、广场,城区革命旧址得到有效保护,核心区域历史和革命的双重文化价值得以进一步展示;二庄科、尹家沟、丁家沟等沟道治理项目也已初显成效;火车站西广场、新闻广场(解放剧院)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拥挤状况得到缓解,市容市貌有明显改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相信随着城市建设和景区改造的不断推进,实现突显圣地氛围、展示古城风貌、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建成全国人民心目中向往的延安的城市目标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