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走访慰问贫困户 这几天,贫困户老杨异常地高兴,走路腰板都挺直了,看着包扶干部帮着一起粉刷的新家里的喜字,老杨梦里都能笑出声来。
老杨叫杨志源,家里的大喜事就是儿子的婚事,杨志源是志丹县旦八镇石洼庄村人,本身是个残疾人,妻子也是智力残疾,儿子在家务农,一家人生活艰辛,儿子年龄越来越大,婚姻也是他最为担心的事情,“咱这种家庭,哪有女娃愿意嫁到这里呢?不成想,村上来了包扶干部马部长,帮着我们脱贫致富,还帮着儿子娶媳妇,这真是我们梦也梦不到的好事啊!”老杨激动地说。
说起这两年家里发生的变化,老杨感慨万千,他说:“还是党的政策好,给我们送来了包扶干部马龙,不仅为我们带来致富信息,还让我们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让我相信我们也是可以过上好日子的。”简短的话语,质朴的表达,看出老杨心里深深的感激之情。而老杨嘴里的包村干部就是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马龙。
2015年,按照县上安排,马龙结对帮扶杨志源。马龙与镇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了解老杨的贫困原因及生产生活现状。马龙发现家中唯一的劳力——老杨的儿子杨锦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下苦,不愿意出去打工,每天就在家呆着,得过且过混日子。
对于扶贫,马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扶贫先扶志,贫困户扶不起,依旧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缺乏一种理念——人穷志不穷的理念。精神的贫乏比什么都可怕。只有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贫困户的脱贫才更有效力,更有意义。通过与杨志源一家的耐心沟通,他积极说服老杨一家人认识到贫穷不是一种生活状态,也不是他们该追求的生活质量,同时马龙承诺帮着老杨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帮着杨锦金娶媳妇。
为了使杨志源一家尽快改变生活状态,实现脱贫,经马龙介绍,杨志源的儿子杨锦金农闲时到联通公司打工挣钱,平均每天挣100多元,并时不时给杨锦金介绍活干,挣点零花钱。2016年底,杨志源家人均收入达到了7960元,这是老杨一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脱贫不是一时之力,也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将长期和短期的产业发展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为了让杨志源家的收入能够长期稳定,马龙决定从老杨家撂荒的19.6亩果园的管理抓起。刚开始老杨有抵触情绪,认为果园的发展成效慢,得精细管理,不想发展苹果产业。马龙根据家里实际情况,将10亩果园承包给大户,让老杨自己管理9.6亩。为了增强老杨的信心,更好地发展果园,翻地、覆膜、拉枝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包扶干部一起帮忙完成的。原有的撂荒果园在两年多的精心照顾下有了明显改善,今年即将挂满红彤彤的大苹果。杨志源现在提起他的果园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劲头,感觉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扶贫优惠政策涉及产业发展、健康医疗、安全住房等各方面,杨志源一家利用产业扶持政策,将果园全部安装拦网,苹果全部套袋,进行精细化管理。还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发展特色养殖,共养猪4头,养驴1头,养羊6只。杨锦金腼腆地说,“现在扶贫政策好,无论在产业发展,还是看病都有优惠政策,养猪一年下来又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以前是混日子,现在对过日子更有盼头了。”
老杨的儿子因性格腼腆,家庭贫困,一直没有处过对象结不了婚,老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龙主动张罗起杨锦金的婚姻大事。通过熟人介绍,从清涧县给老杨问到了一个好儿媳,聪明能干肯吃苦。订婚以后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老杨家都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整个家庭的人员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老杨说,儿子的终身大事终于解决了,我这心里的石头也就落地了,这往后,就要跟着儿子、儿媳妇好好把这光景过在人前,咱不当贫困户,咱要当富裕户!
听着老杨的“豪言壮语”马龙觉得很欣慰,“只有转变了观念,树立了信心,才有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让贫困户过上好光景。”
通讯员 高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