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阳火辣地炙烤着陕北大地,走在塬峁上,更觉酷热难耐。在富县羊泉镇鹿首村的一处果园里,66岁的杨昌元不顾闷热,不停地忙碌着,苹果刚刚套完袋,打药、施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活。
“去年苹果卖了17万元,最多的一年卖了21万元。”靠着3.5亩苹果,杨昌元不仅收入上去了,而且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而来,想在他这里一探究竟。
富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渭北旱塬过渡地带,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富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扩大苹果种植面积,2010年,随着国内外苹果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苹果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遭遇挑战,农民收入增速出现了徘徊,甚至下滑。
“2011年,全县的苹果栽植面积达到了36.7万亩,适宜栽种的地方基本上都栽种了,苹果产业的规模达到了上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提高苹果的质量上想办法。”富县农安办常务副主任梁致远说。
为此,富县把产业发展目标投向了国际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高端市场需要高端产品,高端产品必然来自于高水平的生产管理,因此,一场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农业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从2012年起,富县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经过五年的创建,2017年3月,富县被国家认监委授予全国首家“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称号,认证面积达到25.5万亩,其中苹果认证面积达到25.2万亩,占成龄苹果园的82.6%,率先实现了整县苹果标准化生产。
“我们根据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富县良好农业规范操作规程,从栽植到进入货架前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梁致远说,在创建示范县的过程中,从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投入品配送监管、检验检测、数字化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全力帮助企业和果农实现标准化生产,保障苹果质量的稳定性。
早在全县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之前,富县绿平果业有限公司就有2000亩果园已经通过了认证。“我做了十几年的苹果生意,最清楚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要想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跳出来,还得靠品质说话。”绿平果业董事长张录平说。去年,绿平果业成功上线国家“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我省首家被“三同”平台认证的鲜果出口企业。
“要看每棵树树冠多大、套了多少袋,才决定施多少肥。基本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员指导,苹果质量肯定上得去,我的13亩苹果园都是22年的老园子,去年卖了差不多18万呢。”2012年,绿平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之初,吉子现镇南村村民霍怀德就加入了。见到记者,正在给果树施肥的霍怀德停下手里的活儿,兴奋地指着果园里安装的高清摄像头说:“你看,苹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这里上传到网上,消费者能随时看到果园的情况,吃我们的苹果绝对放心。这么好的苹果当然能卖上好价钱!”
尧科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兵也是合作社的社员,在他的果园里,记者看到60多年树龄的老果树竟然还在挂果。“我有5亩新建园,5亩老果园,挂果量都不错,多亏加入了合作社,给咱从技术、管理、农资等各方面进行指导。”
张永兵告诉记者,之前,由于果树树龄较大,每棵树挂果约400斤,现在基本上能达到800斤,每亩果园能增加近5000元的收入。“咱这不仅产量上去了,质量也上去了,根本不愁卖,去年我的苹果没有进冷库,老早就卖完了。”
如今,“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已经成为了富县最响亮的名片,苹果产业不仅是全县的主导产业,更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保证,2016年,全县苹果产量57万吨,产值20.5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1.5万余元。
本报记者 刘小艳 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