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谎言之王》:以福克纳风格写就人性光辉
[英]约翰•哈特著
  《谎言之王》是四十岁才出道的美国悬疑推理作家约·哈特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位活在大律师父亲暴戾专横阴影下的“大男孩”沃尔克,从父亲被谋杀的多重阴影下奋力挣扎,最终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故事。虽是小试牛刀之作,讲故事的水准却已相当娴熟精湛,不只获得《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奖,还同时入围在欧美悬疑小说界极具分量的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巴瑞奖和麦卡维提奖,一时间风头无两。
  约翰·哈特至今已出版四部小说,其中三部有中文版,除《谎言之王》外,尚有《顺流而下》与《最后的孩子》,后两部均获颁爱伦·坡奖,中文版也因此得以在2010年面市,反而《谎言之王》这部处女作,在时隔近三年后才正式出版。有趣的是,笔者通读过哈特先生四部作品的中英文版本之后,反而觉得《谎言之王》其实才是他截至目前最优秀的作品。
  与导演或工匠这种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创作大不相同,作家的处女作,很可能是动笔之前漫长岁月的一次集中总结。很多作家,甚至是在一次写作中就耗尽了一世的才情和灵感,之后作品再不能复现昔日荣光,成为所谓“一本作家”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约翰·哈特本人是法国文学专业出身,之后为了谋生,又转读会计和法律专业,并取得相应学位,旋即入行从事银行职员、股票经纪、刑事律师等工作。在他的前半生中,或许是因为始终怀有文学梦的缘故,对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屡屡感到不满,职业转换相当频繁,也由此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谎言之王》的成书,正是基于他作为刑事律师的经历:书中主角沃尔克即是一名常接法院指派案件的事务所律师。对于司法、诉讼流程及警察调查、审讯权力,约翰·哈特给出了细节翔实、真实可信的描写,并处处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来构思情节,可谓将法律条文诡计“玩出了新境界”。
  “他可真是位了不起的律师,说超过他父亲也不为过了。”恰恰是作者期冀通过本书来表达的深刻意蕴———如果只是满足于过瘾解气、一战到底的法庭推理,这个人就不是约翰·哈特,而是史坦利·加德纳,是高木彬光了。约翰·哈特截至目前为止的全部作品,实质上都是针对主角残缺童年进行自我救赎,并最终与过去达成和解的过程。这也是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高于悬疑小说、涉足到纯文学领域的最明显证据。从文风上讲,约翰·哈特的行文有些类似美国意识流文学大师福克纳的风格,在侦探悬疑小说注重的细节与实证之外,以大篇幅构建主角内心剖白,在人物与人物间以回忆构筑迷宫,并以弗洛伊德理论为蓝本,穿插大量象征和隐喻,从而使主角形象异常丰满、立体、入木三分。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创作手法有利有弊:因为小说本体走的毕竟是经典的刑侦探案小说套路,从整体看,情节走向明晰具体,不可能如福克纳小说一般,形成纵横交错的宏观意象,即使一时之间进入意识的神秘幻境,寻求救赎方向,最终还是得回归其扎根的沃土。于是,尽管从小处看去福克纳味道十足,全文也不可能抵达意识流小说的境界,始终是在边缘徘徊、试探。
  不过,若是以冷硬大师布洛克的笔下风情来加以审视,倒可以从《谎言之王》中读出别样感觉来。读《谎言之王》,在意的不应是案子进展如何,不该是福克纳或者布洛克,甚至一波三折后的最终真凶是谁,也不见得太重要———约翰·哈特在处女作中勾勒出了某种追溯自己矛盾本源的情怀,出于旁人不可见的神秘原因,他把自己寄托于沃尔克这个人物当中,以克制又真诚的笔调,让沃尔克回归了最初想要的生活,同时也解放了自己,从此走上作家之路。可谓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