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魅力中国城》延安PK阿拉善,市长主推美食为什么是陕北饸饹?
张亚楠

 相信有不少市民现在的讨论话题都是刚刚结束的《魅力中国城》,延安以83票的优势战胜阿拉善,在魅力城市电视竞演中初战告捷。这让延安人激动不已。
  这激动除了PK得胜的喜悦之外,大概与在电视上看到另外一个“延安”的惊讶也是分不开的。主政者演讲、歌舞、美食,两座城市都从不同方位不遗余力地来展示各自家乡的风采。
  市长的民歌,陕北说书,大秧歌,甚至是穿插的生态、生产、旅游短片,都让全国人民,甚至是我们自己,看到也感受到了延安巨大的变化,突破对苦焦的黄土高原上的延安的既定印象。如今,青山绿水取代了黄沙漫天,弱弱地问一句乡亲们,咱们有多久没有在延安的春天见过风沙了?
  几个环节的展示,一座城市的面貌、性格、精神力量,就让观众们有了个大概的印象。除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外,阿拉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散发出浓厚的魅力,也让人过目不忘。延安这一轮可谓是险胜。作为一名“美食达人”,我的目光自然落在了美食推荐的环节。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贺敬之老先生寥寥数语,就动人地勾勒出了一幅团聚、丰收、喜悦的情景。仔细看节目的都知道,美食单元,不论是油糕、油馍馍、猪蹄、羊肉,都是重头戏的前奏。我们延安代表队主推的美食,是特意抬到台上的那个大木头家伙做出来的陕北饸饹。
  饸饹是陕北常见的面食。用白面、荞面或其他面粉和好,用特制的饸饹床子压成圆柱状的面条,凉拌或荤、素汤食都好。口感比一般面条筋道,有点像西安的棍棍面。
  听起来很普通。但既然是做魅力城市的名片,还是市长带队,那么饸饹究竟有什么魅力能担此重任呢?看到PK结果出来,胜利的激动过后,我想了许多,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饸饹是个“大菜”。就像节目当中王二妮说的那样,陕北人一辈子吃三顿饸饹,出生、结婚、死亡。(还有一种说法是吃三顿油糕,但在陕北,油糕和饸饹是标配,所以两种说法的本质是一样的。)
  第一顿和第三顿你都没有印象,因为一个不会记得,一个不会晓得。只有结婚的那一顿,在记忆中标志着你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吃饸饹,足见它的地位。每逢婚丧嫁娶,招待亲朋好友,或是节日、寿宴、修房、盖屋,凡是一些重要节日,人们都会吃饸饹,这也象征着一种仪式。所以,饸饹表示着重视。
  饸饹代表着长久、长远,寓意吉祥,在陕北分辨当地人和外地人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看他会不会捞饸饹。用饸饹床子压好的面条是不会断的,好长好长一根,没有功夫捞,是吃不到嘴里的。
  正是因为这长长的形状跟特性,可爱的陕北人才赋予了它长长久久的寓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节目里的“婆婆”给第一次进家门的媳妇,做一顿饸饹了。“拴住你”,自然是一种说法,这说法的背后,还有着古老的传统寓意,象征着小两口的日子和感情能长长久久,这时的饸饹又代表着吉祥。
  做饸饹需要人协助,代表着陕北人齐心协力的精神。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样工具都很方便,有了小饸饹床子,家家户户都可以轻松吃上饸饹。但要是正儿八经婚丧嫁娶,大波人马,这小小的饸饹床子就派不上用场了,还得上大家伙。做百十个人的饭食,自然需要的劳力也不小。邻里街坊,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少不了团结协作,不齐心协力,美食是吃不到嘴里的。而陕北人向来是最齐心的。
  其实对饸饹的印象,我最深的要数2013年。那一年,延安接连下了一个月的大雨,多少民房被毁,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七尺男儿落泪。作为记者,我也多次到村里乡里、安置点现场采访。在安置点上,吃得最多的,就是饸饹。村干部也好,留守老人也罢,领导也好,孩子也罢,大家都竭尽所能,共渡难关。能干活儿的干活儿,能打扫的打扫,不用提醒,不用动员,在安置点上的每一个人都自觉、自发地承担起一两项活技,其中就包括做饭。而饸饹作为一次性能满足多人需要的主食,变成了大家的首选。
  “黄竹木筷子两头齐,捞一碗饸饹先给你。”每次想到杨葆铭老师的这两句小诗,我都泪盈于睫,想起那个夏天的无数感人场景。如果没有对家园和亲人的爱,没有面对困境的坚强与勇气,没有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没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精神,延安人不会这么快就重建家园。今天,我们作为魅力城市的竞演方,举城之力来打造我们的文化旅游品牌,展示我们不可被取代的独特魅力,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家乡,投资建设我们的家乡。台上有市长献唱,年幼孩童、年迈老人共同表演。台下有无数建言献策的团队众人,背后是无数延安人注视的目光,与自发的、无数刷爆朋友圈的网络投票。每一个延安人,都在齐心协力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延安。我想,这也是延安美食背后所呈现的意义,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