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八甲村白风军的养牛场 ②: 程秋燕夫妇开设的乾坤湾小铺 ③: 古里村桃园 ④: 延川县乾坤湾镇古里村支部书记冯世明在桃园 ⑤: 王彩虹在梁家河做起小生意 ⑥: 卫计局职工拓福琴开展健康扶贫宣传 ⑦: 高叶平的养猪场 ●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产业扶贫大棚 7月的延川,蓝天如镜,衬着绿水青山,分外美丽;7月的延川,烈日如火,三十多度的高温蒸腾着大地,流下了延川人的汗水,更燃烧着延川人的激情。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延川凝聚多方力量主动出击,瞅准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缘,使出绣花的功夫,绘出了一幅不一样的精准“脱贫图”。
延川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国定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县。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77户23464人,2015-2016年脱贫3974户10636人,现有在册贫困户4303户12828人,贫困发生率9.5%。结合县情,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帮扶需求,延川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指导,共制定了14类差异化的脱贫政策措施。尤其针对脱贫攻坚中一些关键性、老大难问题,出台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分区布局兴产业 激活动力助脱贫 考虑到地质结构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该县本着科学规划、精准发力的原则,详细制定出“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产业结构图。划区域发展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决心和致富信心。
“之前我一直靠打工为生,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比较艰难。后来听说政府免费给我们村建大棚,还免费培训种植技术,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赶紧回村种了三棚水果,结果不到一年我就收入了十多万元,这是我打工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文安驿镇马家湾村村民马清云提起他的大棚就满心欢喜,如今的他信心十足,不仅熟知大棚种植技术,对市场的需求也很了解。他种植的水果使用的都是农家肥,还专门买进蜜蜂授粉,他说,这样种出来的水果口感更加香甜,而且上市早,自然就能卖出好价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庄镇二八甲村村民白风军,则是靠养牛走上致富路。“不用一毛钱投资,自己种下的玉米、洋芋做饲料,配种、防疫都不用管,这对我们贫困户来说真是件大好事。”白风军搬起一袋饲料倒进牛槽,看着自家的牛不紧不慢享用“午餐”,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的牛是从县里任柯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租回来代养的“夏洛莱”改良品种肉牛,“养上9到10个月就能下牛犊,合作社还能以市场价回收牛犊,一头牛犊能卖五六千块钱哩!”白风军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这是一笔零风险的“借鸡生蛋”的赚钱生意。“合作社还给这牛上了保险,牛要是病死了,不光不用我负担,人家还给2000块钱养牛劳务费。”
结合村情民意,乾坤湾镇古里村实施了多项产业扶贫措施。“现在全村杂果、杂粮、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建立,不仅贫困户能实现脱贫,其他村民也跟着沾光受益。村里桃园1000亩、山杏500亩、樱桃100亩、118座大棚的建成,都是帮扶的好产业,是实实在在的脱贫致富路。”村支书冯世明说道。“在桃园、杂果园投产之前,我们规划让村民在果园套种西瓜、小瓜等经济作物。农闲时候,联系劳动力市场,劳务输出也能补贴村民生活。同时村里还发展养殖业,让全体村民生活水平切切实实得到提高。2019年计划开发美丽古里百亩农垦体验园,2020年筹备召开‘嘉平陵桃花会’,并恢复建设古里村毛泽东旧居,打造春季赏花、夏季摘杏、秋季赏红叶的美丽古里。”第一书记刘健对于村里今后几年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
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延川推行农业技术力量下沉镇村的扶贫政策。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和心理疏导,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种生产和就业的基本技能,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贫困户脱贫可持续。
为了让“强枣、壮果、提棚、兴畜、扩药”各项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延川累计下拨产业帮扶资金4654万元,并成立县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贫困户打通融资、借贷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三区四路四带十二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抱团发展模式,建立产业主体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苹果20万亩、红枣20万亩、大棚8471座、养殖大户46户,“枣果棚畜”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
一路风景一路店 旅游扶贫走在前
延川县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让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县”。从最早的伏羲文化、黄河文化到当代的“山花”文化、知青文化,从神秘的古村落到珍贵的历史遗迹都独具魅力,从剪纸到布堆画,从大秧歌到说书、道情等各类民间艺术亦是独树一帜。“天下黄河第一弯”“龙盘虎踞会峰寨”“此生相约定情岛”“千年古郡文安驿”“美丽乡村梁家河”等得天独厚的景观更是延川不可复制的“标签”。
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延川旅游发展带来了资源优势,更为周边的贫困村带来了脱贫契机。以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为切入点,延川在旅游景区周边大力修建通村道路,引进贫困村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建立“旅游+扶贫”双赢机制。截至目前,景区共为贫困户提供保洁、保安、清运等岗位300余个,免费开办景区商店带动脱贫1200余人,扶持发展农家乐、民宿旅游102户,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800人,辐射带动景区周边贫困户从事运输、蔬菜瓜果生产、汽车修理等工作300多户。29岁的王彩虹是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如今的她每个月至少有4000块钱的收入。而在以前,全家人只有丈夫石宝林打些零工挣点辛苦钱,可这点辛苦钱不仅要负担房费、生活费,还有两个孩子的学费,这让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5月1日,梁家河成立了旅游公司,王彩虹一家的命运发生了大扭转。丈夫石宝林被聘为管理人员,月收入3000多元,王彩虹也在自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她卖的洋芋擦擦、漏鱼等特色小吃很受游客欢迎,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今年,她又在隔壁租了个小门面,卖起了小米、枣片等土特产,如今的王彩虹一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别看我们店不大,一年下来差不多能有个20万元左右的收入,和以前比起来,日子可强多了!”程秋燕、郝世斌夫妇曾是乾坤湾镇小程村的贫困户,转眼几年就变成了小老板。郝世斌说,以前50块钱都拿不出来,过年连2斤肉都舍不得买,现在村上人有困难,还向他家借钱呢。这几年,随着乾坤湾景区一天天红火起来,周边村民一个个都做起了小生意,程秋燕、郝世斌夫妇也拿出政府补贴的8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开了个凉皮店。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乾坤湾景区管理委员会免费提供场地,夫妇二人又新开了一家超市,今年“五一”前,还开了一家烧烤店,由两个儿子照看着。“穷人努力能富起来,富人坐着不动也会穷。政府政策好,自己更要努力!”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郝世斌一家脱贫致富、过上好光景的秘诀。
“五重保障”大联动 健康扶贫暖人心 巨额的医疗费用开支经常会导致群众一夜致贫、一夜返贫的问题,因此,健康扶贫显得尤为重要。延川始终将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实施“五重保障”联动报销机制。针对各类医疗报销程序繁杂、过程漫长,群众报销来回跑等问题,延川还成立了精准脱贫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实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的服务模式。在对贫困户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策和慢性病全部免费医疗的同时,还制订了《延川县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又筹资2000万元设立了特大病救助基金,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进行第三次救助。
“去年,我在医院看病花了2000元,还没治好就回家了,我实在没钱再住院了。”眼头塬火燎山村民杨水利有五年的哮喘病史,一直以来,由于支付不起住院费,他经常硬撑着,如今,得知可以凭借慢性病医疗救助卡接受免费治疗,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慢性病的诊疗周期长、费用大,许多贫困患者“看不起病、不愿看病”,只能“小病扛、大病躺”。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通过详细的调查摸底,延川于2016年9月1日施行《延川县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求助实施办法(试行)》,截至目前,共发放贫困户慢性病医疗救助卡1120张,报销金额达120万余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慢性病患者无钱医治的难题。
大禹街道张家湾村村民兰彩琴,原本是县城环卫工,2016年因患宫颈癌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然而,靠丈夫打工挣的那点钱根本无力支付高额的治疗费,更何况家中还有三个孩子正在上学。经入户调查,兰彩琴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她在住院治疗期间共花费143833元,经医保报销58209元,大病报销10807元以及民政医疗救助30000元后还剩余44817元需个人自付。于是,县民政局及时将她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拿出31360元的救助金为她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延川又专门构建了以流动卫生院为载体,村卫生室为平台的镇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现在共建立了13个流动卫生院,并为每个流动卫生院都购置了一辆救护车,配上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医疗队伍则按需定时定点进村,开展‘送医下乡’服务。随后,我们还将陆续建立120个村卫生室。”延川县计生站站长拓福琴说道。
党建牵住“牛鼻子” 齐心协力断“穷根”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局,延川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紧紧牵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时时用好村支书这个“领头雁”、通过第一书记这个“助推器”,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多种模式促脱贫,齐心协力断“穷根”。
“党支部搭台,合作社唱戏,贫困户致富。”这是聂家坪村公路边的一条宣传标语,在高叶平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这条宣传标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2013年,高叶平注册成立了延川县原野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有效发挥合作社的杠杆作用,他一头撬动党支部,另一头撬动贫困户,不断完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领全村百姓一步一个脚印走上脱贫路。
为了探索一条现代化的绿色养殖道路,高叶平曾多次到省内外各地学习先进养殖经验,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高叶平的养殖场规模扩大了近十倍,去年的纯收入也达到了60万左右。
“我作为村支部书记,不能光顾着自己挣钱,更有责任带领全村的人发家致富,为了不落下一人,我将村上18个贫困户52人全部吸纳到我的合作社里了。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劳务投入给予报酬,无劳动能力的可以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或猪崽入股(3个猪崽一股),资金不足的由合作社垫付,年底按照合作社20%,贫困户80%分红。按市场价算下来,每个贫困户一股就可以得到6000元的纯利润。”在聂家坪村的脱贫路上,高叶平充分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在贾家坪镇马家湾古村落,一场由镇党委牵头,村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修复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我们村世代靠种植玉米为生,近年来发展了一点苹果产业,但销路不好,收入一直不行。”村支书蔡光清说道,“考虑到村上的现状,包扶干部、村支部通过与村民的多次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了发展共识,确定了发展旅游综合体的思路。初步规划种植‘千亩葵花园’,套种‘夏洋芋’,同时修建水上乐园和旅游观光休闲区等,准备将我们村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游乐、休闲、度假、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这样一来,既保存了古村落遗址,还能增加村民收入。”
为更好地推进修复工程开展,支部带领党员们利用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开展学习、交流,不仅学习党务知识,增强理论水平,还主动学起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马家湾村经济前行的列车上,村支部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积极带动党员干部通过党建力量扎扎实实谋发展、促脱贫。
为切实发挥党建促脱贫作用,延川创新建立基层党委扩大会议下沉机制和党(工)委书记、第一书记“两个一”工作制度。要求把镇党委会开到每一个村里,扩大到每一户贫困户;要求党(工)委书记每年分别到所属支部至少讲一次党课,召开一次组织生活扩大会,传达党的声音,了解基层实际;要求第一书记每月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至少走访一次,每季度到村上所有群众家里走访一次,做到村情户情“一口清”。
深化推行“民情日记”制度,按照“一日一记、一月一审、一季一晒、一年一评”的要求,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成员、村“三委”会成员必须如实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建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服务群众效能。党建促脱贫成为延川县脱贫工作的坚强动力,村支部也给每个村的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希望。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在这场战略中,延川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最前线,全局科学谋划,分区调整战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则日夜坚守阵地,一点点摸清底细“建档立卡”,一个个“对症下药”斩除“穷根”。在他们的带动和努力下,使出了“绣花功”,勤劳纯朴的延川儿女正在脚踏实地地绘出“脱贫图”!
通讯员 杨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