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王俊卿:不舍黄土情
本报记者 肖金雄 实习生 张译心
  人物档案
  王俊卿,1937年出生,富县南道德乡人,1956年参加工作,1959年入党。当过林业工人,干过生产队长,当过公社党委书记。连续10多年工作在农村基层第一线,用吃苦耐劳的精神,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与责任。
  5月31日,阔别41年后,81岁的王俊卿回到了子长县栾家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担任子长县栾家坪公社党委书记的6年间,他带领群众打坝淤地、引渠灌溉、拉车运粪,与栾家坪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那是1969年10月,随着一纸调令,20岁出头的王俊卿离开黄陵县侯庄公社,赴子长县栾家坪公社任党委书记。
  当时的栾家坪土地贫瘠,连年干旱,百姓极度贫困。上任初经调研,王俊卿提出:合理规划治理土地,沟里打坝淤地,山峁上修梯田,陡坡植树造林,扩大灌溉面积,五年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随后,一场向山川进军、向深沟要地的艰苦战役在将军故里打响。
  造地。红石峁沟地形复杂,50年代国家曾投资修筑两座大坝,因诸多原因而失败。为此,王俊卿组织社队200多名干部外出考察,统一了认识。此后两年,王俊卿带领全公社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完成了五大沟坝地的综合治理任务。据统计,6年间王俊卿带领栾家坪的父老乡亲们共打坝310座,淤地4600亩,修建基本农田4400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完成高产田13500亩,人均1.5亩。
  引水。1970年,经王俊卿争取,子长县决定完善秀延一干水利工程,扩大下游农田灌溉面积。在接三号倒虹管时,迎来汛期,施工难度陡增,艰难时刻王俊卿只身跳进两丈多深的泥濠一干就是五昼夜,最终接通三号倒虹管。第二年,在修建4号倒虹管时,王俊卿在突击工地连续坚守了七昼夜,几次晕倒在工地上而不愿休息,最终如期完工。同年,他带领100余人将土压的秀延渠改造成石砌水渠,将水渠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到50年以上。据悉,两年时间,王俊卿带领群众完成了秀延干渠的扫尾配套工程,还为国家节约资金27万元。
  离开子长后,王俊卿又调任原延安市(现宝塔区)工作18年之久。
  在任延安市(今宝塔区)档案局局长的10年里,王俊卿历时四年,参与编撰了《延安市志》。据悉,《延安市志》系统记述了延安市(宝塔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真实地记录了延安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是一部反映延安市情的资料、信息志史。
  王俊卿酷爱秦腔艺术,退休后,为了提高秦腔演唱水平,他坚持向秦腔老师学习,并购置了300多盘秦腔碟片,录制了400多盘录音带,学会了多个精彩唱段。因勤奋好学,他的演唱水平不断提升。1999年,他与友人一起组建了延安秦声乐演唱团,先后义务演出60多场。“我们的演出在宣传党的好政策、弘扬延安精神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唱出了好心情。”王俊卿说。2010年4月份,在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中,王俊卿荣获业余组二等奖。王俊卿还购买了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设备,义务为单位、个人累计录制5000多段文艺节目,上传到网上扩大宣传效果。
  2017年5月31日,在儿孙的陪护下,王俊卿回到了子长县栾家坪乡。在庙湾沟村委会,得知老王书记回来了,正在研究脱贫工作的村镇干部与附近群众不约而同围拢过来,与老人热切交流。站在40年前修筑的坝地前,眼前平整的坝地里庄稼苗长势喜人,老人满脸喜色,回忆过去,滔滔不绝。在窑台村,王俊卿握住88岁的强世金老人的手说:“你是我的恩人,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原来,在当年的一次打坝中,突然间坝梁塌陷,王俊卿瞬间陷入了裂开口的淤泥当中,危急时刻,是强世金与社员手拉手将王俊卿从淤泥中救出。
  “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老王书记你回来了。”郭家坪村原老支书刘志有说:“老王是子长的真党员,他在我们这穷山沟里受苦了,他在我们栾家坪干的好事说不完。”
  王俊卿告诉记者:“我在栾家坪工作了6年多,今天带着子孙再次回到这里,希望他们通过亲眼看、亲耳听,更多地了解我们那一代人的奋斗经历,也希望他们能传承和发扬那代人的苦干精神,在今后的岁月里,规规矩矩做人,踏实敬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