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型气管插管为患者操作 工作中的马慧认真严谨 在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里有这样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位技术过硬的麻醉医生,还是一个脑洞强大的“发明家”。他把从医当做一生的事业,勤于思而敏于行,坚持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除了磨炼技术、干好本职工作,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钻研医疗技术。正是出于对职业的崇高责任感和对每一个患者生命的尊重,他不断思考、观察、总结,经常迸发出新的想法,但他绝不止步于想法的萌生,而是渴望把想法变成现实,变成可以帮助病人的一把利刃,最终发明出了两项国家级的专利。
他,就是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的医生马慧。
为赢得抢救时间,他发明了一种迅速判断气管内插管是否成功的装置 为了便于医务人员能够迅速判断气管内插管是否正确,提高抢救现场气管插管成功率,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马慧发明了这种装置。
医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20-140/10万人,但生存率仅为2%-11%,在医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也只有12%-22%。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并立即启动应急救治,但同样重要的是实施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及时正确的实施气管内插管术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最为关键的步骤。因为受限于院外急救设施及参与抢救人员掌握的医学知识及气管插管术技能等情况,很难避免将气管导管置入食道,延误抢救时机,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及时精准地判断气管内插管是否在气管内而不是食道内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判断气管内插管成功的方法包括听诊法、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但是非医学急救专业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判断。为了能够迅速判断气管内插管位置是否正确,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压迫胸腔,气道和食道内往返气流有和无这一现象,结合压力传感器和光学原理,能够在气管插管完成后迅速准确判断是否成功。
这粒创新的种子悄悄在马慧心里萌芽,直到破土而出。马慧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科室主任和当时在市人民医院的帮扶专家朱俊超教授,并把自己经过半年时间研究、创造的模型展现在他们面前,这个才刚刚成型的“发明”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同与赞许。
“时间就是生命,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就可以更快更好地抢救患者了!”马慧提到自己发明气管插管装置的初衷时感叹道。医生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付出了三年的时间与精力来打磨这个造福于民的“璞玉”。
初具雏形的装置,让所有人都喜悦不已,对于首次申请专利还没有经验的马慧,科室主任和朱俊超教授将自己所知道和所了解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马慧,在他们二人的帮助下,试验顺利地完成了,并成功地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专利,这就意味着气管插管已经转化为科技成果。
为减轻病人痛苦,他发明了一种能够随时注入麻醉注射液的导尿管 由于现有导尿管的缺陷,导致绝大部分患者在导尿后出现烦躁不安,少部分患者因不能忍受这种刺激,自己强行拔出导尿管,将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消除导尿管对尿道的刺激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减轻导尿后的刺激症状的主要方法是导尿前往尿道内挤入局部麻醉药,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有不足,数小时后局部麻醉药就失去了作用,尿道刺激症状依然存在。
马慧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发明了这种能够随时注入麻醉注射液的导尿管。虽然这种装置原理结构简单,但使用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导尿后的满意度,降低了患者导尿后的并发症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这一次的他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从装置的成型到专利的申请,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马慧的构思如同星星之火,激起了整个团队的燎原之势,院长蔺广东针对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重新激发了马慧的创作灵感。
新型导尿管的发明创造,不仅圆了马慧心中的“医者梦”,更让患者能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福利。从一开始零星的想法到现在完整产品的呈现,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深深埋藏在马慧心中。
仅只是成功的喜悦,而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是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是他对工作的执着热爱,更是对患者如家人般的殷切关心。
这两项专利均参与了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奖,导尿管已经进入前20名,拿到了决赛资格,只要进入前6名就能拿奖。看到了自己一步步发明出来的专利,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到最后的决赛,那一刻,马慧心里充斥着喜悦、兴奋与激动。他表示,自己会戒骄戒躁,继续在这条“创新之路”上不断钻研,勇于探索,实现新的突破。
“年轻人好学肯钻研的品质值得提倡,这种创新劲儿头和善于思维的精神我们必须给予鼓励,希望马慧这次能顺利冲入前6名,拿下大奖,也希望我们科室的年轻人多多向他学习,在科研技术方面多花时间、多下功夫,争取为医院争光。”科室主任李立新对马慧作了这样的评价并对科室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医者,“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专利的成功申请,对马慧而言,并不是终点,用他的话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日身穿白袍,就得承担着一生都无法放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