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红”团队农产品销售 ●“甘红”团队服务群众 ●下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为甘谷驿红薯代言 ●宣传向日葵花海 “红薯甜来小瓜香,甘谷驿是个好地方……”俏皮的顺口溜配几张美图,构成了甘谷驿游客精彩夺目的微信“晒图”。最近,在延安老百姓的微信朋友圈里,甘谷驿镇频频“亮相”。
宝塔区甘谷驿镇位于延安以东35公里处,210国道穿镇而过,是圣地延安的“东大门”。然而,曾经的甘谷驿也因交通、地理位置因素,有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今年都要收了,去年的还没卖完。”被誉为“陕北人参”的甘谷驿红薯因为销路问题,曾一度成为了农民的“老大难”。
2013年7月,由8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甘红”团队,立志要把甘谷驿红薯做出个样子。正如他们所说:“尽我们所能,为老乡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之所以叫‘甘红’,一方面是因为甘谷驿的红薯有名,取‘甘红’二字,另一方面是由于8名大学生村官里6个都是女的。”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李平说,镇党委、镇政府希望她们能像“红色娘子军”那样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给全镇带来新气象、新变化。
5年过去了,甘谷驿华丽蝶变,正在加快步伐,建设具有千年驿站文化的特色小镇。“甘红”团队也从最初的8名大学生村官,发展壮大为由22名党员、5名农民电商、6名产业大户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由于表现出色,“甘红”团队队长冯宇被提拔为甘谷驿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兼任镇团委书记。团队成员韩正鑫当选2016年市人大代表,刘慧被评选为2016年市级优秀大学生村官,团队荣获延安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甘红”团队的这群年轻人把青春、汗水奉献给了甘谷驿,这个千年古镇也记录了他们一个个不一般的故事。
农民眼里的“村里人” 脱贫攻坚的“扛旗人”
冯宇是“甘红”团队的队长。
第一次当“官”,冯宇就感受到肩上的重担。她深知:信任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要以实际行动回报大家的信任。
“甘红”团队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首届“赛瓜会”。
“甘谷驿产的甜瓜很好吃,但没有延长的出名,所以我们就想着通过举办‘赛瓜会’把甘谷驿甜瓜这个品牌打出去。”冯宇说。“赛瓜会”从筹备到举办,从策划到选址、再到选购比赛用品、邀请参赛人员,及现场摄影记录、后期编辑宣传等,所有环节都是“甘红”团队成员们自己完成的。
“没有先例可以参考,但我们都拼尽全力。遇到困难时没有人抱怨,‘甘红’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只要是能让农民增收、古镇发展,我们就会去思考、去尝试!”贺旭曾是“甘红”团队的一员,回忆过去,他认为在“甘红”团队的经历将是他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赛瓜会”让甘谷驿小瓜“一夜走红”,当季小瓜上市不久便销售一空。
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甘红”团队信心倍增,又开始筹划帮薯农卖红薯。
谷驿种植红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销售方式主要以农民在家门口销售为主,销量一般。常常是今年红薯都要收了,去年的还没卖完。
2015年9月,“甘红”团队在一块红薯示范田成功举办了“到甘谷驿刨红薯吧!”大型户外体验活动,吸引了500多名延安市民前来参与。同年11月,“甘红”团队与一家网络运营公司合作,将甘谷驿红薯全面登陆淘宝、京东、1号店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红薯不仅出现在了延安市民的餐桌上,也逐步进入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视野。
2016年5月,“甘红”团队策划了“走进甘谷驿”户外徒步活动,吸引了广大延安登山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同年9月,在甘谷驿举行了“薯香延安城”大型刨红薯比赛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朋友来到甘谷驿,再一次让甘谷驿红薯走向更大的销售市场,也让“甘红”这个名字更加响亮。
2017年6月,魅力甘谷驿休闲乡村游暨瓜蔬采摘体验活动启动仪式在甘谷驿代家沟村举行。休闲采摘、烧烤垂钓、热闹的篝火晚会,代家沟村热闹非凡,活动当日,代家沟村累计接待游客近2000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甘红”团队策划实施的活动,给这座古镇带来的,不仅是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收入,还有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2017年3月,省政府副省长魏增军宣布甘谷驿古镇文化旅游园区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甘谷驿古镇向陕北文化旅游名镇迈出坚实一步。
“时刻为民,官位不在大小;日夜为公,职务莫问高低……”冯宇工作笔记中的这几句话,经常被其他队员提起。“刚来甘谷驿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一转眼,孩子都上小学了。”她感慨道。和其他“甘红”的女队员一样,冯宇觉得亏欠家人的太多,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去镇上,直到天黑才回家,深夜加班回不了家也是常有的事。“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把时间花在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上我觉得也值了。‘甘红’团队让我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甘红’团队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用农村的广阔天地装扮无悔的青春,坚持沉下去、接地气,为村民搭起通往小康生活的通道。“甘红”团队这支“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村民眼中的“村里人”,也是脱贫攻坚的“扛旗人”。
基层党建的旗帜 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农村遍地都是金,就看用心不用心。”甘谷驿镇苏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甘红”团队成员郭保史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看着城里超市红薯价格高、自己村里的红薯却卖不上价钱,郭保史主动要求加入“甘红”团队,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卖红薯。
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口感,很快,苏家沟的红薯就走出了山沟沟,走向了省外。
“红薯都能卖到广州去,那其他的怎么就不行呢?”小红薯敲开了大思路,郭保史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规划也逐步清晰: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搞专业合作社、办公司。
为了在网上做宣传,郭保史称自己是“红薯哥哥”,当起了村里红薯的“形象代言人”。
在“甘红”团队的帮助下,郭保史叫上村主任董凤生搞起了“线上线下”的微商,开了微店,精选红薯进行包装,红薯不仅价格上去了,销量也上去了。
如今,小米、杂粮、土鸡蛋、手工扫帚等农特产品都上了他的货架。
为了延伸价值链,打响品牌,2016年8月,郭保史和“甘红”团队瞄准了中秋节市场,创新研发“红薯月饼”,带动古镇农产品销售新模式,6天销售额达到18万元。不到半年时间,甘谷驿电商服务站的销售额超过了20万元。郭保史因此成了村民追捧的“电商明星”。
“有了党员干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苏家沟村的贫困户乔关保算了笔账,“去年镇政府帮助我种了4亩红薯,卖了2万多元。而且我只管种,卖的事情交给郭支书。这样我还能在外面打工,一年挣个3万多没一点问题。今年我又种了6亩红薯,销售我还交给郭支书,卖红薯、打工两不误。”
“甘红”团队借助“互联网+农特产品”模式,帮助农户进行农特产品的网络推广和销售。信息渠道打通了,新理念、新方式正成为村民脱贫的新帮手。
“郭保史带领村民致富,在全镇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别的村支部书记看到郭保史能把村上支部建设搞得这么好,又能带动村上经济发展,都自发向郭保史学习,把超过苏家沟作为自己村的发展目标。”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李平说。
“能够让村民的钱袋子变得鼓鼓的,就不枉大家叫我一声郭支书。”郭保史说。趁着镇上在苏家沟打造户外徒步旅游的机遇,郭保史动员全村种植樱桃树。“我们苏家沟是宝塔区第一个种樱桃的,谁发展得早,谁家肯定挣钱。”村民刘巧军十分支持这一产业。“我们以后会搞休闲采摘和乡村旅游,还会发展农家乐。樱桃成熟了,欢迎你们来品尝。”言及未来,郭保史信心满满。
一个“三宜”村落 一次“三变”的尝试
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院落,一排排漂亮的二层小洋楼,门前一处小花园,屋外墙面上的油画五彩缤纷;村子中央宽敞的中心广场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村民们坐在凉亭里拉着家常;村子西边,建有一处红白事理事会,村民家的柴炭房统一搁置自家的生产工具。村子背后,一片整齐的大拱棚。在夕阳的余晖下,代家沟一片安静祥和。
“这比住在城里环境还要好。”来代家沟体验“乡村一日游”的市民薛成军感叹,“来罢甘谷驿好几年了,没想到甘谷驿发展得这么美。”让薛成军更想不到的是,甘谷驿巨大变化的背后,“甘红”团队的这些“年轻娃娃”付出了许多许多。
2016年11月,在“甘红”志愿者团队的牵线搭桥下,代家沟村和延安中益酒店结了“亲”,企业和农民做起了订单农业。也是通过“甘红”团队,多次与延延高速延安西服务区协商,在服务区开辟农副产品销售区。代家沟村注册的“古郡种养殖合作社”,吸纳了许多村上的贫困户和种养殖户,由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修建了鱼塘,建起了大型停车场,栽种了樱桃采摘园,做起了农家乐,对农产品统一包装、拓展销路,在村上发展集休闲、垂钓、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让代家沟的美景美图成为农民挣钱的资本,让农民在一亩土地上实现更多的收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56岁的代家沟党支部书记薛金华租用了5座大拱棚,种植了4棚甜瓜和1棚西瓜。“加上下一茬的蔬菜,每个大棚年收入一万多元,光种大棚这一项,全年的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
贫困户薛成荣家种了5大棚西瓜。“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我还是更喜欢种地。村里现在比城里都好,能在家门口赚钱,为啥要出去?”薛成荣的自豪感藏在了脸上的皱纹里。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对全村进行“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拿土地在合作社入股,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剩余劳动力到外面务工,一份土地得到三份的收入,即土地租金、打工工资、收益分红,使农民朋友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
“我们的‘甘红’团队点子多,执行力强。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甘谷驿的每一个村子都将和代家沟一样,按照全区域景区化,依托甘谷驿古镇大的文化旅游项目,在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把村子建设得更加漂亮,甘谷驿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小镇、红薯小镇、旅游小镇。”甘谷驿镇镇长孙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