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工作者为贫困户上门义诊 本报记者 李星棋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并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两年多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和办法,推进产业发展、健康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教育支持和兜底保障“八个一批”脱贫工程,累计实现19.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3.86%。
截至2016年底,我市还有延川、延长、宜川三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741个,其中已脱贫退出309个,剩余未脱贫432个,在册贫困人口22799户、61764人,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省脱贫攻坚会议和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6·2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1.18万贫困人口脱贫、163个贫困村退出和延长县一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坚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与年度脱贫任务“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成效明显。6月份在省级交叉检查中,我市由一季度的排名倒数第四进位到第一,成功实现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健康扶贫,贫困户有了“私人医生”
“冯家坪流动医院”“马家河流动医院”“乾坤湾流动医院”……7月20日,13辆崭新的白色面包车驶进延川县杨家圪台镇,车身上印制着的“流动医院”标识吸引了许多群众的围观。原来,这是延川县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为贫困群众配备的“流动医院”,“我们这些贫困户开始有‘私人医生’啦!”一位群众高兴地说。
8月8日,记者来到志丹县顺宁镇周咀子村采访,在贫困户刘如花家,记者看到了张贴在窑洞墙壁上的陕西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求救“明白卡”和志丹县健康扶贫“明白卡”。老人拿出一个蓝色的手提包,里面装着镇卫生院为老人分派的健康顾问和“私人医生”的联系电话,“我现在得个头疼脑热、感冒之类的病,再也不愁认不得医生了。”老人开心地说。
“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前后住了三次院,花了一万多元,报销下来,个人只掏了600多元,这都是沾了县上健康扶贫政策的光啊!”8月3日,在富县茶坊镇十五里铺村,村民雷如荣说起健康扶贫带给困难群众的实惠来激动不已。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实践。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市上全面落实了“四免一提一降一限时”医疗救助制度。即:免除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免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付线;免费向慢性病患者发放基本药物;免除镇村医院门诊一般诊疗费;提高基本医疗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从20000元降为3000元);住院患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在患者提交资料后三个月内办结,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不足90%的由民政兜底。(严控非合规医疗费用:县级医疗机构控制在5%以内,省、市级医疗机构控制在8%以内)。同时在全市开展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一站式”结算制度。全面开展慢性病“1+1+1”签约服务,1840名中高级医师,融入616个全科医师团队,共签约贫困户10265户,签约率98.88%。各医疗机构预留了扶贫床位,免收贫困户挂号费,开辟住院“绿色通道”,免费发放一次性洁具,减免医药费用等,有效减轻了贫困户医药费用负担。加强健康扶贫政策宣传。通过宣传栏、展牌、微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和公共卫生知识,尤其是抓住上门服务的机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针对性精准宣传,提高了基层干部和贫困人口对健康扶贫政策和卫生防病知识的知晓率。
面对偏远农村的贫困群众,健康扶贫已经成为全市13个县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亮点模式。据记者了解,黄龙县出台了脱贫攻坚健康扶贫十项措施,有效减轻了贫困户医疗负担;延长县为贫困户报销住院往返路费,减半收取就餐费;富县所有医疗机构各项医疗器械检查费按60%收取;延川县出台了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全县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57种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县内门诊、住院免费治疗,建立了流动卫生院(医疗队),开展巡回服务;黄陵县财政落实200万元对贫困慢性病患者给予人均1000元补助;宜川县由县财政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户购买了210元的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住院保险等5种商业保险,民政部门对兜底贫困患者医疗费用基本报销后剩余部分再补助50%……这些有效的健康扶贫措施,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徘徊在病痛和贫困边缘的群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产业扶贫,让贫困人口兴家立业
产业兴则百姓兴。为了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市委、市政府结合延安实际,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决定》《延安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结合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现状,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着力推进“六个一批”脱贫举措,大力发展“林果、棚栽、草蓄”三大优势产业,全力实施“一户一产业,一人一技术”工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速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37元。
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各级政府按照“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推进基地北扩,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坚持推进品牌建设,努力扩大果品营销;坚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整合资金,多渠道支持产业扶贫。全市13个县区全部为省级苹果基地县,实现了基地县全覆盖,为陕西省第一,全国仅有。2016年底,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54万亩,产量303万吨,产值近百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8元,其中果业收入占到一半以上。2016年,延安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4.8%,位居全省第一。全市968家企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动1.01万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户均收入在1.3万元以上,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其中延长县“资产收益+贫困户”模式,年资产收益达到125万元,带动903户贫困户脱贫;洛川县美域高果业按照“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进行果园技术托管,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典型的引领和带动,更增强了贫困群众走产业脱贫致富路子的信心。
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以来,市上还从产业扶持、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扶贫,不断加大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投放力度,累计为2823户贫困户投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16亿元;推广农业园区吸纳型、支部+贫困户型、互联网+贫困户型等9种产业扶贫模式,对在册适宜发展产业的贫困户15898户、49317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计划投资22.9亿元,建设266.29兆瓦光伏电站,帮扶16362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可增收3000元;从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名镇等6个方面带动为依托,发展带动脱贫村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农家乐355家,带动就业1359人;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电商创业平台,在贫困村建成电商服务站点71个,累计培训贫困户631人次。
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住得舒心又宽敞
“我以前住在村子里,就一个烂土窑,离城里30多里路,路不好,班车不走我们村,头疼、感冒也看不了,现在政策好了,交了3万元住着50平方米的房子,特别敞亮,环境又好,上街、买菜什么的都很方便。”在黄龙县石堡镇泄湖村,记者见到了77岁的贫困户阮西凤,她2016年5月就搬进了黄龙县麻地湾小区,说起现在的光景,满脸都是笑意。
陈新田是黄龙县石堡镇算子村村民,原本一家3口人栖居的地方,是上世纪80年代初部队留下来的4间简易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如今,陈新田不仅盖了3间亮堂的新房,还有了稳定的收入。上班工资收入6000元,护林员一年下来2400元,养猪、养鸡和玉米收入3960元,还有贫困人口专项资金、核桃产业扶贫款等收入,一年纯收入就有2万余元。
在延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设计美观、花草相宜的安置小区、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一座座整齐的窑院,静静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它们是贫困人口的新家园。在永坪镇南坪安置小区贫困户张平家中,几个孙儿在宽敞的客厅里嬉戏打闹,桌子上摆放着水果零食,61岁的张平看起来气色特别好,眼里充满笑意。“以前在村里住两个烂石窑,快塌了,一下雨都不敢住,就在附近租房住。现在政策好了,花了6万元就住进了楼房,亮堂堂的,心里别提有多美气了。”
2015年7月,在全市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指出,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让全市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要求。要把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有机结合,真正让贫困群众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了让贫困人口住得放心、住得舒心,我市以“项目建设加速度、规范管理上水平”为重点,新建、续建移民搬迁安置项目106个,搬迁25148户72876人,集中安置率达到92.78%,目前开复工率95.67%,已经入住1192户。
如何让延安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延安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的实践,给出了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