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大燕
近两年,每逢节假日,一些人就开着车到马湾去买小瓜,送亲赠友,还有一些人则通过微信平台或网络购买。靠着“马湾香瓜”闻名的吴起县马湾村是我市大棚的后起之秀,而最先靠种大棚得利的则是安塞区和甘泉县了。“以前,村民们农闲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牌喝酒,自从村里开始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后,村民们一心扑在棚里,忙得不亦乐乎,日子当然也越过越红火了。”甘泉县道镇镇孟家湾村村民周东林笑着说。
今年52岁的周东林种植大棚已有四年了,这四年下来他赚了近30万元。全村100米长的大棚就有36座,20多户村民靠着大棚发家致富,大棚真正成了农民心中的“聚宝盆”。同样靠大棚富起来的还有美水街道办安家坪村民小组的杜随女,近年来,凭着韧劲和钻研,她靠种植大棚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户,今年还获得了甘泉县“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手”的称号。
杜随女告诉记者,过去她家一直种植的是改良三型的日光温室大棚,由于墙体厚、占地多,实际种植面积小。2013年她去外地参观学习大棚种植技术,结合自己种植大棚的经验,回来后动手建起了全钢架无背墙新型大棚,改良后的大棚种植面积比原来翻了一番。现在她家的一座4亩大棚一年收益可达10万余元。
近年来,大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一些交通便利乡村村民致富的新途径。安塞区沿河湾镇畔坡山村是大棚反季节设施水果采摘专业村。“五一”小长假,来这里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该村“水果大王”张有国介绍,他家承包了126亩地,种植大棚26座,全部种植大棚水果,平均每棚能收入4万元。5月份采摘完油桃后,6月份还可以采摘葡萄、冬枣等水果。”张有国笑着说。
“我市土地、光照资源丰富,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小,具有生产优质蔬菜的优越条件。尤其是设施蔬菜高产出、高效益、高抗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其他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其经济效益是正常年份种植玉米、马铃薯的40至50倍,是盛果期苹果的3-5倍,而且是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短平快产业。”市农业局局长刘小鹏介绍说。在政府推动、科技带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市设施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和产值不断攀升,成为继苹果之后农民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0.1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大棚面积13.82万亩,普通大棚面积12.24万亩,瓜菜总产量129.92万吨,实现产值35.98亿元。建成省级设施蔬菜基地县9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1个,带动发展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近百个。以宝塔、甘泉、安塞为主的环延安蔬菜生产核心区和延河、洛河、葫芦河、汾川河、秀延河流域的五条蔬菜产业带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