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对年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迈好人生路上的第一步,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选择了早教。如何科学早教,需要走出一些认识的误区,尊重孩子的差异,不盲目攀比跟风,理性地看待和选择各种早教机构,从而做一位有“执照”的父母,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教育监管真空地带
当下帮孩子报名早教课程,成了众多家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首选。据了解,与开办幼儿园需要多种办学资质相比,除了场地和设施等硬件,开办早教机构只要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关经营项目的营业执照即可。
目前,早教机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时,将公司类型归为“教育信息咨询公司”,其实只能为家长教育幼儿提供指导,但拿到营业执照后却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教学点看护、上课。采访中,对于早教机构归属问题,创办人希望能由教育部门来审批管理,但是国家教育部门目前只是引导,没有纳入管理范围。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存在着“价格不统一、从业人员专职化程度低、课程设置随意无科学性、教育场所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长期从事幼教管理工作的赵延娜,作为一家早教机构的顾问,她说,目前我们最希望的是由教育部门来监管,这样更能促进早教发展。
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姜德营科长,多年从事教育研究。他说:“对于0至3岁的婴幼儿,早教只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并非具有普遍性。目前的早教机构只是面向少数人群的个性化教育,家长需要理性地认识和选择,没必要跟风和赶潮流。”
据了解,从教育部门来讲,3至6岁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而0至3岁属于早期教养,国家对此并无专业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和规范标准。但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对家长进行早期教育咨询服务,聘请妇幼保健、卫生计生人口专家利用家长课堂活动时间开展科学育儿、早期教养服务,延安洛杉矶保育院就开展过类似的活动。
私营企业高管张女士认为,“目前早教机构普遍太贵,说到底还是性价比不高。”
尊重孩子的差异 对于早教有无必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常祎从医学专业角度出发,觉得早教是很有必要的。她说:“婴幼儿的潜能发展和教育,是人类开发自身潜能的前沿科学。从新生命诞生起,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0至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敏感期,通过感知和视、听觉等良性刺激进行早期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针对不同婴幼儿自身特质进行个性化教育,前提是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身心走向良好健康的发展方向。”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缑延梅副教授从学前教育专业角度出发,认为早教要符合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个体、个性差异。她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数千年来人们也总把教育与‘传道、授业、解惑’连在一起,认为教育就是上课,是大人讲、孩子听的说教和灌输,不少家庭陷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远离灌输教育,对话、互动,才是早教的本质。”
许多家长出于从众、攀比心理,盲目追赶潮流、跟风,对早教认识不足、期望值过高,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某早教中心负责人小雪说:“好多家长不了解早教,我们并不鼓励给孩子报太多课程。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会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
赵延娜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体会到,一定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百人有百性,有的孩子天性活泼,有的则腼腆胆小,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
姜德营说:“因此,我们说在早教中更需要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不违背早教的初衷。”
做有“执照”的父母 其实,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让早教走入更大的误区。
小叶在一家企业工作,很少有陪伴儿子的时间,儿子未满2岁就把儿子送去托管了。还有些年轻人有老人带孩子,给予孩子的陪伴也很少,也就放弃和失去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
赵延娜认为:“在好的早教机构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带孩子来玩,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早教理念,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再教给自己的孩子。”
可以看出,早教机构的对象其实是家长,通过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亲子游戏,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教养方式。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常祎对于如何才是科学早教,提出自己的观点。她说:“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时期开始教育。我们要给孩子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我们管它叫微环境,对孩子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良好的早期教育,等于给孩子的神经系统这个‘银行’里面存钱。”
现代城市中,社会生活成本和压力大,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早教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这一功能,很多父母把早教中心当成了托管所,而有些小型早教机构也承担了托管的职责。
赵延娜深有感触地说:“早教看似为孩子,重点在家长。早教机构可以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愉快、和谐、温馨的氛围和环境,可父母是宝宝最好的学习范本,在每次亲子游戏中,跟宝宝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开心地笑,就是最有效的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