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坪毛主席旧居 毛主席当年在巡检司居住过的院落 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在巡检司住过的小院的大门保存完好。 毛主席在巡检司居住过的窑洞 毛主席当年在邱家坪用过的小炕桌 邱家坪毛主席旧居的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宣传画。 夏日的骄阳透过窗棂,洒满巡检司毛主席旧居。 今年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本报记者随市记协等单位组织的“转战之路新风貌”采访团,沿着党中央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采访,追寻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用镜头和笔触反映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上的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展示新时期我市及陕北脱贫致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
巡检司村:小村子里有大历史
本报记者 崔东
巡检司村是子洲县南马蹄沟镇的一个小村庄,位于307国道边。近日,记者来到该村,在村口见到了82岁的付庆西,他说毛主席来村里时他才12岁。
付庆西说,毛主席是下午来村里的,次日上午就离开了村子,只住了一晚上。当时,他的父亲付万鳌是村主任,毛主席居住的房子是付俊表家的,他的儿子叫付道元,已经不在老院子里居住了。
记者跟随付庆西来到毛主席住过的院子,只见大门紧锁,旁边一块醒目的指示牌上面写着“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巡检司”。院子里共有5孔窑洞,全部用石头砌成,看起来整齐气派。院落地面与窑洞之间由台阶相连,院子里原有的石碾仍然保存完好,石磨已经废弃。与窑洞相对的是一排用石块砌成的小房子,房顶塌落,只剩下墙体和柱子。据付庆西老人介绍,这里原来是马棚和草房,院子的右侧还有一排侧房,是用来存放东西的,不难看出付家之前确是大户人家。
毛主席住在左面第二孔窑洞,门窗上挂着一块红色牌子,上面写着“巡检司毛泽东旧居1947”,门窗保存完好,但窑洞里面空空如也。
付庆西回忆说:“毛主席住的那天晚上,周围都有站岗的哨兵,每个人的腰间都有枪,村民们也都不敢高声说话,想尽量给来借住的人营造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
据付庆西讲述,毛主席来的时候,付俊表的父亲付守昇还在世。毛主席在院子里碰见老人家便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付守昇回答后就与主席一起攀谈起来。后来,老人经常为和毛主席谈过话而感到骄傲,也常向村民们讲起这段令他终生难忘的经历。
今年65岁的村民王茂生介绍说,当时村民们都不知道来的是毛主席,人走了以后大家才议论说,来这么多的兵马队伍,肯定是当领导的。
付庆西老人还向我们介绍了一段巡检司村子的历史。他说,宋朝的时候,他们村这块地界有一座城,叫临夏城,镇守这里的总兵叫付有德,后来明朝建立时他投奔了朱洪武。付有德的儿子付瑛是明朝时镇守绥德县城的总兵,付瑛的儿子付钊也曾是一位总兵,一家三代出了3个总兵,而他们的家就在这个村附近。临夏城湮灭后,这里就设立了一个巡检司站点,他们的村子也因此得名。
据了解,巡检司为我国元朝、明朝与清代县级衙门下面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首创,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管官,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晚清,中国人口大增,相对的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属性的巡检司在数量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
邱家坪村:山沟沟里聚民心
本报记者 崔东
清涧县“枣林则沟会议”后,1947年3月31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来到绥德县南边的田庄镇。中央机关分三路行动,一路随刘少奇、朱德任带领的“中央工委”向东进发,这支队伍人数最多,由汽车、马队、步兵组成,一行浩浩荡荡。另一路是由叶剑英、杨尚昆负责的后方委员会,前往晋绥解放区。毛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率领的“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
由于形势紧迫,毛主席率领中央精干机关和警卫团在田庄镇短暂休整后离开,向西沿淮宁河逆流而上,顺着川道行程70余里路,于当晚深夜来到子洲县南面的裴家湾镇邱家坪村,在村民邱明明家住了两天三夜,于4月2日凌晨离开该村西去高家塌村。
4月1日上午,在邱家坪村仁家峁半山腰的一条小山沟里,任弼时主持召开了中央机关各大队和九团的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各单位汇报了人数、装备、经费等情况。随后,任弼时通报了敌人的情况和各个战场上我军的胜利消息,详细地分析了大好形势,阐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动放弃延安“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和决定留在陕北与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重要战略意义。任弼时还传达了毛主席“我们要在陕北坚持战斗,敌人爬一架山,我们也爬一架山,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的号召,要求大家深刻领会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指示精神,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毛主席住过的院子坐落在该村公路旁的一个半坡上,是一处坐北朝南的石窑洞院落,院内有5孔窑洞。院子有石砌的围墙和大门,是当时典型的大户人家居所,现已被整修一新,院内地面用砖块铺成,但因为平时无人居住,砖缝内已长出杂草。
邱治玉老人就住在这座院子的上面,毛主席来这里时他刚满10岁,现在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毛主席居住的房子是他的四爷爷邱明明家的。听说我们是延安来的记者,他激动地说:“革命老区来的人,欢迎啊!”
老人头上戴着一顶草帽,架着一副老式眼镜,精神矍铄。他用手指着院里的一排窑洞对我们说,从左面数第一孔是任弼时住的,第二孔是毛主席住的,江青、汪东兴分别住在第三、第四孔窑洞。
记者跟随他走进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窑洞后面的窑壁正中悬挂着一幅装裱好的毛主席像,门前炕上放着当年的一张小书桌,炕上的一块墙壁被刷成黑色,边棱处刻有中国传统的回形纹饰,灶台后安放着当年用来加工粉条的石磨。
据邱治玉老人讲述,原来的院子有彩花大门和围墙,院内还有马棚和草房,“文革”时被拆除掉了,如今的院子是近几年维修好的。
邱治玉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说,当时院子周围都站着哨兵,村子前后驻扎着部队,前村还住着一个大刀队。他四爷爷家院子里养着几只羊羔,但害怕叫声影响毛主席工作和休息,他们就捉走了。院子上面就是灶房,每到吃饭时间,后勤人员都会给他四爷爷送上一碗。邱治玉说,伙夫还和他一起去拓家峁集市上买了盐、调料和碱面回来。江青住的窑洞里安放着电台,电台员来到院子就忙着拉放信号线,之后轮流坐在电台前操作着按钮,工作繁忙。
毛主席早上会在院子里转几圈,然后就一整天待在窑洞里看书工作。邱治玉说,他们这些小孩子总是好奇地站在门边上偷瞄。邱治玉回忆,江青穿着四吊兜上衣,腰上系着武装带,挎着马缨枪,还曾帮他的母亲纺线线。
毛主席住下来后,就找来该村民兵队长、粮秣主任、党支部书记等人了解坚壁清野、支前和战备情况。当了解到个别人家图省事,把粮食藏在自己家里时,毛主席说:“这样太危险,要把粮食藏到山里去才安全,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之后,村民们就纷纷把粮食藏在了山里。
毛主席在工作间隙从窑洞里走出来,问站岗的警卫员金武森:“累不累?”金武森回答:“不累。”又问:“你愿不愿意留在陕北?”金武森回答:“我愿意跟着主席,和陕北人民一起消灭敌人。”毛主席听罢高兴地说:“好!我们应该留在陕北,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把敌人消灭了。”
邱治玉回忆说,毛主席走的时候吃了洋芋熬酸菜,给他四爷爷家留下一个碟子和一双花棱筷子,筷子上还刻有一匹马的图案,毛主席还撕破一格窗户纸给四爷爷家放下了几毛钱,然后在地下党员刘三斌的带领下,半夜离开邱家坪村。毛主席走后,他四爷爷一直把毛主席留下的东西当宝贝珍藏。
1976年,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邱家坪的村民们悲痛万分。邱治玉回忆说,那段时间,全乡镇到处都能看到花圈,有的地方花圈堆得像小山一样,每个人胸前都佩戴着小花,以表哀悼。因为毛主席在村里住过,邱家坪的村民们对他更有特殊的感情。说到这里,邱治玉老人叹了一口气:“他真是一位开天辟地的伟人呀。”
在毛主席住过的院子下面,是新修成的邱家坪村委会。两层高的小楼房,外墙呈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漂亮。一座毛主席石像坐落在院子中央,主席面向东方挥手,仿佛在指引这里的人们,继续传承优良作风,发扬革命精神,走向共同致富的美好明天。(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本活动由延安新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