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队进村宣传 领到资助金的老人喜上眉梢 刘家川兴起乡村旅游热 易地搬迁村民分到新房 夏日里,漫步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柏油路旁的格桑花花开正旺,一片片油用牡丹长势正浓。“走,到农家乐品品味,乘乘凉!”“快去看看,全国的户外公开赛正在咱这儿举行呢!”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和产业扶贫力度加大,这个昔日沉寂的村庄正悄然发生着华丽蜕变。
今年以来,黄陵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因地制宜,推出“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新模式、新方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支队伍,让脱贫路上有了“主心骨”
“村里有多少贫困户?他们的‘穷根’究竟在哪里?如何帮助他们加快脱贫致富?”带着问题,黄陵县组建起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干部、帮扶干部五支干部队伍,走村入户,摸清贫困根源,制订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全力将贫困群众扶上车、送一程、奔富路。
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将精准扶贫任务、工作重点、脱贫攻坚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镇办、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同时还出台了《驻村联户扶贫干部管理办法》《黄陵县关于推进产业和金融扶贫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黄陵县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黄陵县精准扶贫考核办法》等政策和制度。县委书记孟中华,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勇坚持每周下基层抓调研、抓推动、抓落实,并分头包抓三个贫困村,以上率下,抓点示范;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全体班子成员下沉一级、坐镇指挥,分头联系六个镇办、主抓“八办两组”,与镇办、部门同领任务、共担责任;全体县级领导包村抓点,全覆盖式包抓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头联系4户特困户,镇村、机关及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责、认领任务,全面到村、到户、到人抓落实。全县123个单位与农村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派出驻村工作队,组建“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帮扶工作队,972名科级干部与贫困户结对挂钩,4000余名在职干部深入农村大走访、结穷亲,呈现出会议在农村一线召开、工作在田间地头开展、任务在农户家中落实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强势推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脱贫攻坚战中,黄陵县充分发挥“五支队伍”的中坚力量,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推广“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做法,“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柯小海、“蘑菇大王”寇润民等先进模范领办企业、创办协会,通过劳务吸纳、产业托管、参股分红等形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先后打造党建促扶贫示范基地8个。强化服务群众能力,建立集政务代办、电子商务、普惠金融、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农村多功能便民服务室105个,开通便民微信公众号、设置便民服务工具柜、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大到低保、合疗等政策的咨询申报,小到交话费、修水管等生活琐事,不出村就可以办理,群众心气顺了、向心力强了、增收的意愿主动了。
五道保障线,撑起群众健康“防护伞”
“现在国家这政策好得很,住院大概能花5000多元,合疗上就报了将近4000元,民政上还补助了将近700元,我个人自付了290多元,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白小平满脸幸福地逢人便说自己的看病经历。这只是该县众多贫困患病者享受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为提升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水平,黄陵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面实施“五重保障健康扶贫”政策,真正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遏制和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县上建立了医疗补助金,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100万元医疗补助资金,贫困群众住院医疗费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和民政医疗救助后,分类按比例给予财政专项补助。实施慢病保障全覆盖,建立300万元慢性病救助基金,按每人每年1000元、500元标准分类核定,发放医疗卡,持卡取药。实行签约化服务,实施“1+1+1”(即“中高级职称医师+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签约服务,建立了“一对一”诊疗服务台账,实行一户一策、一病一方,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送医送药上门。开辟就医绿色通道,贫困患者在县内各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先诊疗、后结算”,实行“三免除一免费”政策,预留扶贫床位。实施医疗服务提质工程,全县105个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并各配1名村医,定期开展义诊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全县建档立卡因病致贫1414户1835人全部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民预防保健覆盖面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大病保险参保率100%、贫困人口财政医疗补助覆盖率100%,“五道保障线”为贫困户健康撑起了一片蓝天。
发展产业,拔掉穷根走上致富路
“把好政策留给最需要的人,政府已经帮我很多了,我要退出贫困户!”在黄陵县店头镇新城村召开的一次村民会上,60多岁的于汉芬的话语饱含深情。家住店头镇新城村的她,丈夫偏瘫,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又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去年在包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发展起养鸡产业,一年多来,她家新建了标准化鸡舍,盖起了新房子,儿子也有了工作。近期她又加入了养鸡专业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算下来一年最少可增收7000元,日子越过越好,于是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群众要脱贫,产业是主角,收入是关键。面对全县2872户8500人贫困群众,黄陵县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以发展苹果产业为主导,以旅游三产为补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
该县积极推行“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积极入社,开展产前种子苗木提供、产中技术指导、产后跟踪销售服务,引导扶持发展产业;而对有劳力无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鼓励其以土地、资金入股,由合作社统一发展产业,年终给予分红。目前,扶持发展贫困村合作组织60余个,免费吸纳带动贫困户668户。以合作社为引领,目前,全县新发展果园5000亩,中蜂15000箱,群众可增收0.5亿元。不仅于此,该县还想着法子让贫困村、贫困户晒着“太阳”把钱赚,积极探索“村干部+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光伏扶贫模式,下功夫解决好贫困户无劳力、无技术、无产业等问题,大力推进分布式屋顶光伏产业“全覆盖”发展,实现了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目前,光伏扶贫项目吸纳贫困户571户。
该县还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采取“景区+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充分利用毗邻景区优势,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加工销售等配套服务业,先后建成千亩薰衣草庄园、百余户农家乐,辐射带动周边15个贫困村900余户贫困户通过旅游业脱贫致富。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取政府补贴、农户出资、电网服务等形式,围绕苹果、果醋、油糕、蜂蜜、红薯等土特产,先后发展县、镇、村级电子商务扶贫网点20个,电商物流服务站46个,带动20户72人脱贫。
易地搬迁,奔向幸福新生活
“以前住的是土窑洞,没想到我交了不到一万元就在县城梨园新区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还有了工作,对过好光景的信心更足了!”店头镇新城村村民陈英手里拿着分到的新房钥匙高兴地说。近日,在黄陵县梨园新区龙湾新城,149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公开摇号的方式,领取了盼望已久的住房。
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黄陵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不宜居住、无发展潜力地区的贫困人口搬出来,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黄陵县按照“统一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政策捆绑,集中安置,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工作思路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采取避灾搬迁、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方式,累计搬迁安置群众4439户。在县城梨园新区采取回购商品房形式,实施了339户1193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目前,已完成首批149户搬迁工程,剩余搬迁对象在今年年底全部安置到位。同时,黄陵县还将移民搬迁与群众增收相结合,明确了搬迁对象、安置方式、优惠政策等关键环节内容,以“搬迁一户、脱贫一户”为目标,对搬迁贫困户实施集中购置商业用房,通过入股的办法,解决进城搬迁户产业增收问题,实现“一户一房一股”的增收目标。对就业有困难的贫困户,优先安排环卫、绿化、安保等公益性岗位就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