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形神俱在纳玛象 山势奇险会峰寨
本报记者 郑鹏 通讯员 赵力
    ●形神俱在纳玛象    本报记者刘阳摄
    ●山势奇险会峰寨    本报记者刘阳摄
  陕北地区给人的印象总是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坡,光秃秃的山梁,干涸的沟壑,多是不毛之地,可在延川县延水关镇发现的纳玛象化石却告诉人们,这里曾是气候温润、水草丰美的地方。除了纳玛象,这里还有被称为“陕北小华山”的会峰寨。踏上刚刚开通的沿黄观光路,大陕北的瑰丽风光尽现眼前。
  纳玛象化石:陕北也曾水草丰美
  9月7日,记者驱车走在沿黄观光路上,路旁山上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郁郁葱葱,路旁出现的各色小野花显得格外亮眼,好看极了。正当记者被美景陶醉时,车却突然停了下来,一根刻着“乾坤湾”三个字的参天石柱映入记者眼帘,陪同记者采访的乾坤湾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小白告诉记者,这是位于沿黄观光路上乾坤湾景区的南大门,这里的黄河乾坤湾博物馆从地质科学、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黄河文化,很值得一看。
  进入博物馆,一个头部、四肢、脊梁骨都基本完好的大象化石吸引了记者。从简介上记者了解到,这是纳玛象化石,高3.2米,体长6.3米。讲解员告诉记者,该化石2001年发现于延川县延水关镇王家渠村的黄河沿岸。发现时,该大象化石分布较为零散,后经古化石专家挖掘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原貌。由于发现于黄河沿岸,当地人又把纳玛象称为“黄河象”。据了解,纳玛象是非洲象和印度象的祖先,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水草繁茂的环境里,与现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环境相差较大。专家确定其生活年代为20万年前,而这也说明了陕北地区曾经也气候温润、水草繁茂。这个纳玛象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陕北高原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峰寨:山势奇险的“陕北小华山”
  陕北在历史上是边陲之地,战乱频繁,人们为求自保,就会在地势险要之处修筑古寨。会峰寨就是陕北现存最有代表性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有一首古诗是这样描写会峰寨的:“会峰高悬云空中,亘古以来到如今,三山结连周围耸,二水交斗旋绕流”。会峰寨也因其山势奇险而被誉为“陕北小华山”。
  参观完黄河乾坤湾博物馆,汽车在沿黄观光路上走了不到10分钟,横跨公路的会峰寨山门就出现在了记者眼前,原来会峰寨就紧贴沿黄观光路。进入景区,从远处看,山寨通体为岩石,东临黄河天险,西南两面有一条寨河环抱,两条河流交汇于山寨的东南角,使整个山寨形成了一个“水包寨”的地理格局。沿着台阶一直往下,有一条带状的石桥将整个背山与山寨连接到一起。过了这个石桥,就是会峰寨的北门,北门是唯一的陆路之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小白告诉记者,北门非常狭窄,只容一人通过,守住北门就守住了整个山寨,如果山寨陆路受到围困,物资和人员可以从直通黄河的环寨河进出。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高迎祥,就凭借会峰寨的险要地势在此据守多年。
  顺着狭窄的小路来到会峰寨下方,地势突变,记者仿佛从军事要塞突然走进了秀丽的江南水乡,目及之处廊桥与小道相连,山峰与崖壁对峙,景观迂回曲折、山水交织,曲线形的护寨河使会峰寨四面环水。小白向记者介绍说,护寨河形如太极阴阳鱼,寓意阴阳合抱,吉祥如意。河上分别修建了两座桥梁、两处码头,南门处桥梁命名为“风桥”,码头为风桥码头;北门处桥梁命名为“雨桥”,码头为雨桥码头,既表现了建筑形式,又寓意风调雨顺,佑寨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