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的时代真的来了!不过,拼的不是颜值而是识别准确度。进入9月,刷脸新闻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北京师范大学全部宿舍楼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杭州一家肯德基餐厅可以刷脸支付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爆发”,是否意味着证件、指纹识别等传统身份识别方式将被取代?有网友着急地问:胖了、瘦了怎么办?整容了怎么办?有人假扮自己怎么办?
多家人脸识别公司获上亿元融资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杨帆说,这几年,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已从线上运用逐步往线下拓展。北京有无人超市能刷脸进出,河南有机场能刷脸登机,厦门有酒店能刷脸入住……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51亿元左右。
资本迅速涌入。今年7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上海依图科技与北京旷视科技完成了C轮融资,金额分别为3.8亿元人民币与1亿美元。
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等告诉记者,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有三大应用方向。一个应用场景是1∶1认证,即证明人与证件信息是统一的,主要用于实名制验证。
其次是1∶N认证,即判断某个人是否为特定群体中的一员,用于人员出入管理和城市安防等。重庆市某公安分局使用商汤科技的人像比对系统,在40个工作日内辨认出69名嫌疑人,相比人工效率提升200倍。
第三种是活体检测,以确保是真人在操作业务,进而做账户许可授权。云从科技的人脸技术已经运用于全国50多家银行。中信银行的ATM和移动客户端可以远程身份认证,海通证券可以远程开户,滴滴平台则可以查验驾驶者是否为注册司机。
机器识别大幅度整容、双胞胎还有困难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涉足人脸识别的研究,不过准确率一直不高。过去数年,科学家将深度学习算法运用于人脸识别。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研究团队开发的算法使机器识别准确率超过了人类。
据360公司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颜水成介绍,通常人脸识别包含以下环节:相机或者专业设备先采集到图片,人脸检测技术定位图片中的人脸,然后从中再定位诸如眼角、鼻尖、嘴角、脸部轮廓线等特征点,进行包括光线补偿或者遮挡物剔除等校正。再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身份特征提取,跟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做比对,以识别人脸身份。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采用,人脸识别精度相比5年前已有大幅飞跃。”颜水成说。
在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方面,中国与国际发达水平基本同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特聘教授龚怡宏表示,人脸识别领域国际上有几个公认的测试集,测试结果名列前茅的团队名称会记录上网,中国科研人员占据半壁江山,不少准确度都超过99%。
尽管如此,龚怡宏表示,在测试集中得到的成绩,运用于现实中会大打折扣。在现实中人群样本更大,不同光线、姿态、分辨率等条件都可能给机器识别带来困难。
颜水成表示,双胞胎、整容前后等特殊情况下机器能否识别,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整容幅度过大,机器无法识别是有可能的。此外,脸部信息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如果到了机器无法识别的程度,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专家预测 未来身份查验趋势是“人证合一”
专家表示,相较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方式,人脸识别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性”,可以大大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避免指纹机器接触产生的卫生隐患。此外,“非配合、非侵入”式特征,意味着可以在不需要使用者配合的情况下采集到数据,有利于安防领域的应用。
“人脸识别会成为主要的身份识别手段,两三年内就可以大规模运用。”不过,龚怡宏也认为,未来身份查验的一个主流趋势是人证合一,即刷脸加证件,身份证还是会继续存在。
谢忆楠表示,对于政府机关和银行机构而言,有很多建立在“亲见”和“本人到场”原则上的业务,也可能被远程办理所取代。比如身份证办理、银行开户、社保和公证业务等,如果可以在手机端验证身份,意味着老百姓就不用跑去现场办理了。
不过,人脸识别技术还面临一些安全漏洞。目前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比如用别人的照片等方式,都可能成功“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对此,很多公司都加大了在“活体检测”上的技术投入,而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很多公司都会要求进行双重验证。
此外,人脸被采集也使得隐私泄露风险剧增。谢忆楠表示,解决的方法是在采集到照片时进行“脱敏”处理,只提取照片特征,不保存照片本身。这不仅需要采集者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节省人工的背后
——一家“无人便利店”的探索与烦恼
新华社记者 高一伟
扫码开门、感应商品、自助付款,作为“无人便利店”的“便民日常”,它们不仅仅意味着节省人工。
在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有一家叫“we-go”的“无人便利店”。今年6月,江西百大众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淳勇和他的团队在当地政府三年免租的创业园区内,为“we-go”选择了一处25平方米的店面,悄然开业。
“这家店目前只是一间‘实验室’,顾客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我们结算也方便,一般都是秒到。”何淳勇说,开业两个多月,总体上既没盈利,也没亏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亏损已经很不错了。”何淳勇说,当前市场上的“无人便利店”,在技术研发和消费者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他们目前还没有一笔融资,各类成本都得死死地控制着。
“因为商品失窃导致亏损的情况多吗?”记者问。
“近80天的运营,商品略有丢失,但几乎没有恶意偷盗行为。”何淳勇介绍说,顾客扫码开门就是完成了信息登记,店内是一个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环境。“下一步,我们还将完善识别技术,推出‘刷脸’进店。”
对于何淳勇来说,当初转型做“无人便利店”,除了积极探索智能零售模式的初衷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的尝试。
“不到两年光景,原来的200多家门店全线亏损。零售业的成本竞争太残酷了,我们就是奔着降成本才干的。”何淳勇给记者算了笔账,经营一家50平方米的传统便利店,店员月薪3500元,按照同一时段需要一个收银员、一个导购员配备,要做到24小时营业,需支付三班倒的6名店员总月薪为21000元。这样算来,单考虑人力成本一项,一家“无人便利店”一年就可节省人力成本25.2万元。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高房租和人力成本增长快的双重压力,一些传统便利店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亏损。南昌红谷滩新区的一家品牌便利店店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店里目前仅剩4名员工,每天的销售额不足2000元。“老板正在考虑转租店面。”
尽管“无人便利店”在节省人力成本上表现“给力”,但新增的成本也让经营者伤脑筋。“‘无人便利店’并非一个员工都不需要。”何淳勇说,开一家“无人便利店”,每天都得摆货补货,至少需要一名调货员随时调剂余缺,一名技术员提供后台技术支持。能力强的调货员和技术员,两个人可运营5—10家店。“这样的员工一般都要经过系统的培养,而服务行业流动性很大,这些培养成本往往较高。”
“这些隐性成本正是我们当前的新烦恼。”何淳勇说,像培养成本这类隐性成本,还有很多:“无人便利店”作为新事物,有推广项目的时间成本;需要更多的物业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后台成本并未减少;同时,灯光、温度、设备等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专程前来交流的江西共享餐吧网络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夏良表示,为了替代人工服务,“无人便利店”对于后台系统和科技设备的日常运营维护要求很高。“这部分成本在运营初期会比较高,随着后期规模化经营会有所降低。”
此外,周夏良认为,除了管理上的各种成本外,为了实现“无人”,“无人便利店”内商品的成本也有增加。他说,为了避免货物被盗的同时,确保实现自助收银,“无人便利店”的商品上都得有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价签,每个RFID价签的成本接近0.5元,由于货品数量较多,致使价签成本较高。而贴价签也要人工,这又增加了成本。
不过,尽管隐性成本较高,但有节省人力成本的优势,“无人便利店”的发展趋势依然被看好。据艾媒咨询预测,未来五年无人零售商店将会迎来发展红利期,到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超过1.8万亿元。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产品所依托的技术尚未成熟,实际应用达不到理想水平。”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和提取特征技术进一步发展,安全监测、商品供需情况等动态分析逐步完善,“无人便利店”有望真正实现“智能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