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11日一致通过第日一致通过第2375号决议,决定对朝鲜实施新的制裁。此项决议是安理会针对朝鲜3日进行的第六次核试验作出的反应,是2006年以来安理会第九次通过针对朝鲜核导计划的制裁决议。
分析人士认为,安理会的新决议既有对朝制裁内容,更强调和平解决问题。相关各方应响应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行”思路,为朝核问题的解决采取切实行动。
加强制裁力度
根据安理会的新决议,国际社会对朝鲜追加的制裁措施包括,减少对朝鲜的石油供应,禁止朝鲜纺织品出口以及禁止朝鲜海外务工人员向国内汇款等。
专家认为,新决议追加的制裁措施将进一步阻断朝鲜从外界获取收入的来源,以更有力地遏制其发展核武器和导弹计划。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虞少华指出,新制裁措施中,禁止纺织品出口将对朝鲜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成晓河指出,从新决议中,朝鲜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给东北亚和平带来威胁,应该为其错误行为受到惩罚;但是,新决议在追加制裁措施的同时也为未来国际社会斡旋谈判留下了一定余地。比如,新决议没有全面禁止对朝鲜的石油供应,而只是减少。
强调和平解决
在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后,一些国家一味强调对朝鲜追加制裁。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莉称朝鲜领导人是在“求战”,她要求安理会对朝鲜采取“最严厉措施”。
但分析人士指出,朝鲜发展核导计划破坏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自然不对,但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对朝敌视政策,导致朝鲜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是刺激朝鲜发展核导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仅靠对朝制裁并不能解决问题。在安理会的讨论中,不少安理会成员国都表达了这样的意见,其中包括欧盟国家瑞典和意大利。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与俄罗斯都支持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表示,中方一贯坚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说,安理会成员国应当继续寻找朝核危机的外交解决办法。
最终通过的决议除了提出新的对朝制裁措施外,还包括重申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与稳定,呼吁以外交和政治方式和平解决问题,支持恢复六方会谈,强调有关各方应当采取措施降低半岛紧张局势等内容。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制裁遏制朝鲜核导计划,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是安理会决议的两个方面。只有两方面都看到,才能完整理解决议精神。
未来出路何方
专家指出,作为朝核问题的两个主要当事方,朝鲜和美国均应为问题的解决采取切实行动。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朴键一表示,解决朝核问题当然需要朝鲜弃核,这也是国际社会的一致要求。但现在美韩日老是以各种理由对朝鲜进行军事威慑,比如最近美韩又开始大规模军演,不断刺激朝鲜搞核导开发。
其实,关于如何解决半岛问题,中俄两国早已提出了可行方案。今年7月4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以中方提出的并行推进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双轨并行”思路、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暂停大规模军演的“双暂停”倡议和俄方提出的分步走设想为基础,制定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路线图”。
朴键一指出,“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行”思路才是朝核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
成晓河认为,中国提出“双暂停”倡议是出于公心,为朝核问题谋求转圜空间。美朝双方应冷静下来,在合适时机开启谈判,不要纠结于面子问题,要有大智慧、大战略、大耐心。(据新华社)
外交部:希望有关各方积极支持中方在朝核问题上劝和促谈的努力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闫子敏)联合国安理会第2375号决议通过后,多方发出了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呼声。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2日表示,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希望有关各方积极支持中方劝和促谈的努力。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联合国安理会第2375号决议通过后,不少安理会成员在解释性发言中都强调要寻求政治和外交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另据报道,韩国总统文在寅、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等领导人在近日通话中,都主张以和平方式彻底解决朝核问题。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耿爽说,中方注意到有关方面的表态。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刚刚通过的安理会决议在对朝核导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同时,重申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和平与稳定,强调以和平、外交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支持恢复六方会谈和“9·19”声明承诺。中方认为,各方都要全面、完整地执行安理会决议的有关规定。
他表示,当前,半岛局势高度复杂、敏感、严峻,各方均要保持冷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问题。一直以来,中方为推动妥善解决半岛核问题做出不懈努力。“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倡议就是中方结合当前半岛形势和各方合理关切,为以和平方式彻底解决半岛问题提出的方案。这一方案标本兼治,合情合理。希望有关各方积极支持中方劝和促谈的努力,同中方一道为和平解决半岛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