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7版
发布日期:
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上的发言
  

“小山村”里有“大学问”“小故事”里有“大精神”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严汉平

  8月1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全国出版发行,立刻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该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对当年同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29人,进行面对面访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团结带领梁家河广大党员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多种经营、推广科学技术的艰难探索和发展历程。从此,梁家河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既是领袖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更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起点,是树立“为人民做实事”理想信念的起点,是观察中国现象思考中国问题的起点。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的形成、中国梦的雏形、中国道路的构想,都与梁家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了这个曾经培养他并让他魂牵梦绕、终生难忘的梁家河村时,他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和心路历程,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个“大学问”到底是什么?“小山村”里有“大学问”、“小故事”里有“大精神”。“大学问”主要是:坚定理想信念、托举伟大梦想,厚植家国情怀、圆梦全面小康,勤于学习思考、创造美好未来,锻造务实作风、赢得群众信赖,矢志艰苦创业、走好新的长征路。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托举伟大梦想。习近平先后多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开始组织上以他“成分不好”,父亲还在接受批斗为由,多次把他的申请书退回。面对入党遭遇的挫折,习近平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继续与乡亲们一起干活,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当习近平第10次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讨论。1974年1月,党支部终于批准他入了党并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正是在这种艰苦磨炼的考验下,他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和彷徨,找到了坚定的目标,铸就了坚定的信仰。
  我理解,梁家河的“大学问”之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组织工作都是讲政治的工作。组工干部更要带头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用铁一般的信念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
  二是厚植家国情怀,圆梦全面小康。习近平在梁家河办起了代销点,农民的生活用品再也不要逢集上会或到十几里远的文安驿镇去置办了。成立了缝纫社,部分妇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打水井,解决了村里人饮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建起磨坊,几十斤粮食,一会儿工夫就能磨完。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倾注着习近平对老百姓的赤子情怀。他把自己称为“黄土地的儿子”,把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理解,梁家河的“大学问”之二: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组织工作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民心、合民意、实打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厚植家国情怀、圆梦全面小康。
  三是勤于学习思考,创造美好未来。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带了一箱子书,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一有时间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里山路才借到手。虽然身处梁家河这个小山村,但放眼全世界。他不仅读有字书,更读“无字书”;不仅时刻关注梁家河的发展,更深入思考中国的未来。
  我理解,梁家河的“大学问”之三: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学习的厚度很大程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我所遇到的成功人士、优秀人才,无一不是非常注重学习,注重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加强党员干部学习、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既是职责所在,也是力量源泉。我们将充分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学习工作七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尽责、矢志艰苦创业为重要内容,吃住在农村、体验在一线,加强党员干部培训,为全党提供更多精神钙片。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动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看家本领。
  四是锻造务实作风,赢得群众信赖。习近平由于工作出色,被评为先进知识青年,组织上给他奖励了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虽然这是奖给个人的,但他觉得不能自己一个人用,并且也不实用,所以就想方设法把摩托车换成手扶拖拉机等,一下子解决了送粪拉煤、耕地出行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父老乡亲。同时,习近平结合实际,探索出了梁家河“山坡修梯田、沟底打大坝”“划够自留地、种好责任田”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改善生产关系、有利于农民“吃饱肚子、穿暖身子”的发展路子。艰苦的历练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派生机。
  我理解,梁家河的“大学问”之四: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作风,更是生动实践。组织工作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将立足市、县、乡、村实际,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做实基层党建,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形成正确用人导向,做严干部工作,坚持以用为本,做活人才工作,用扎扎实实的成效取信于民。
  五是矢志艰苦创业,走好新的长征路。习近平自费到四川实地考察学习沼气技术,随后建成了梁家河的第一口沼气池,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陕西省在梁家河召开推广沼气现场会时,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大办沼气,既解决了群众缺煤少柴的问题,又解决了增加肥料、提高肥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等问题,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群众生活的新路子。现在看来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技术,但当时确实是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成全面小康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我理解,梁家河的“大学问”之五:艰苦创业既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更是一种政治品格和精神状态,只有永不消逝、永不褪色,才能成就事业、创造伟业。坚持公道正派的价值理念,教育引导组工干部把崇尚“安专迷”精神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相结合,淬炼意志、砥砺奋进,走好新的长征路。
  总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厚重的书,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认为,这本书的学习收获是:“小山村”里有“大学问”、“小故事”里有“大精神”。梁家河的“大学问”和延安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将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开展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深学细照、对标定位、躬身践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体现到推动延安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生动实践中,开创新局面、铸就新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延安必将屹立于陕北黄土高原
曹谷溪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策划得好,出版不到一周就发行100万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我敢预言,这本书必将成为今年国内外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意义最深刻的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在陕北父老乡亲的心里,近平就是陕北的孩子。
  早在1934年2月,习近平的父亲、年仅21岁的习仲勋就担任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1943年1月,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我的老家距绥德不足二十公里,进城赶集的老乡常常带回许多习仲勋携手军民开展大生产、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等许多新鲜传闻;1946年,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重返绥德,亲自策划和领导了著名的横山起义,神府地区12万人民和大片土地得到了解放,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北线的防御,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两万多名知青从北京来到延安插队落户,度过了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我曾撰文《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入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以多维空间的历史再现,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令人感慨、令人振奋,一个真切的年轻共产党人跃然眼前。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是在我们延安的梁家河度过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延安和延安人民是有特殊感情的,我们延安及延安人民也同样对习近平总书记怀有特殊感情。在全国上下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际,延安的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理应学在前列、走在前列。
  2007年,习近平在给原延安地区知青办副主任高鸣池同志的信中说:“希望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延安屹立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这是习近平对延安人民的良好祝愿,殷切期盼,也是对延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托。延安的各级党政干部应该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近日,求是网发表了延安一位年轻干部的署名文章《当代青年的榜样、党政干部的楷模》。习近平四十年前做到的,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干部更要走在前头,干在实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我相信,在徐新荣书记的带领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延安一定会屹立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 
 

敢为人先 一心为民
石春阳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和其他14名北京知青一起来到我们梁家河村,在我们村安家落户,开始了他们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作为同龄人和知情者,我对当时的事情记忆十分深刻,至今难忘。回忆当年,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过四关”,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坚定信念。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观,每一关对当时的习近平来说都是一种艰难的跨越,但是没有一关能阻碍他,过了四关之后,可以说他才真正地融入了梁家河,住窑洞、睡土炕,和村民一起劳动生产,脏活、累活抢着干,被村民夸奖为能吃苦的好后生。这才有了他后来下定决心,坚定理想信念,扑下身子为群众服务,立下志向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
  二是办实事、办好事,铸就了他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道路不通,他带领群众修了通村的机动车路,从此我们告别了道路不通的时代;基本农田缺乏,他大冬天卷起裤腿,一脚扎进冰水带领我们打淤地坝;看见我们缺煤少柴,还点着煤油灯,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兴办沼气,认为沼气是个好东西,对农民来说很实用,他就远赴四川考察学习,回来就带领我们办沼气,从此梁家河用上了清洁的能源,还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论断,被延安地委评为北京知青积极分子;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方便了群众办事,被群众称赞为我们的好支书。后来他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他并没有忘记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乡亲们,万水千山并没有阻挡他对乡亲们的关心和关爱,仍然帮助了不少有困难的村民,也为村上解决了几件大事。他时刻把百姓的冷暖和所需所求放在心上,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怀念。
  三是讲纪律、讲规矩,彰显了他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习近平同志插队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公私分明,留下了许多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佩。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他经常外出开会办事,从来没有在村上报销过一分钱。1975年秋,在离开梁家河之前专门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推选我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告诉我干工作一定要“一碗水端平”。1993年和2015年两次回梁家河给乡亲们带的礼物,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这些点滴细节,充分彰显了他公正清廉的优秀品格,为我们树立了讲纪律、讲规矩的标杆和榜样。
  在梁家河插队生活的七年知青岁月练就了习近平坚韧不拔和优秀的意志品格,如今他成为我们的总书记,正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我们梁家河人要像当年一样,继续拥护他、支持他、关爱他。如今,梁家河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带头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践行者,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感悟七年知青岁月增强核心意识
何磊

  这几年来,学习梁家河应该说先后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就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一起回顾自己四十年前到梁家河插队的点点滴滴,感慨地讲道:“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之后,梁家河就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寻找“初心”的地方,梁家河的故事也成了追梦中国人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食粮。第二次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出版,在全党又掀起了一个新的学习梁家河高潮。那么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梁家河,我们应当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奋斗足迹中、从梁家河“大学问”里,体悟到什么、收获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呢?
  细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扎根群众中树立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可以感受到在扎根群众中培养的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可以感受到他在扎根群众中锤炼的实敢担当的创业精神,可以感受到他在扎根群众中展现出的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可以感受到他在博览群书中提升了理论素养。透过这些具体的感受,比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我们豁然发现,经历了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总书记已经将延安精神融入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会见延安党政代表团时所讲:“在延安,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有理想和信念,要有进取精神,特别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对群众有真感情。客观条件很重要,主观努力更重要。延安精神要求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实的东西,是很具体的,已经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当中。”所以,我想我们品读这本书,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时所表现出的亲民务实、创业干事的精神品格为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真正把延安精神融入思想,融入工作,融入血液,在深深植根群众中汲取养分,在基层历练中丰富阅历,在精准扶贫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战场上锤炼本领,以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获得更多群众的点赞。
  当然,品读这本书,学习梁家河,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激励层面,还要能够透过梁家河的动人故事了解我们党的领航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寻找系列讲话精神的思想渊源,以便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领会系列讲话精神。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时,我曾一度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就是我的根,因为就是在这里培养了我一个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群众干实事。”“我从陕北出来,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一生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因此,只有了解了七年的知青岁月,才能真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寓意内涵。
  当然,学讲话并不是就讲话学习讲话,而是要深刻领会讲话中所体现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只有我们真正领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增强我们的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其实,党的核心的确立也不是偶然的,也要具备客观和主观条件。客观上取决于时代的需要,也就是当前的时代是否需要一个核心领导,即我们经常讲的历史的选择;主观上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特质,也就是领导人所展现出的才华和品质能否被人民所接受和拥戴,即我们经常讲的人民的选择。就客观条件来讲,从国际形势看,我们当前正处于国际格局百年大变革、大转型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从国内形势看,我们当前正处在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推进新的伟大事业、实现新的伟大梦想的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马克思说:“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而当前正是一个需要领袖(核心)、呼唤领袖(核心)并且诞生领袖(核心)的时代。就主观条件来讲,在西方与马克思齐名的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著名演讲《政治作为一种职业》中曾经给政治领袖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有资格将手放在历史舵轮上的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一是对事业炽烈的热情;二是对实现目标的神圣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三是冷静理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只有这种情、意、知平衡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有资格做政治家。”我们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在正定、在福建、在浙江的一系列表现,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能够将情、意、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卓越政治领袖,而这一切的初心就在于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如习近平在他的回忆中所讲:“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因此,只有我们真正读懂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才能真正找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基点和源泉,才能真正从思想的源头上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精髓要义,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核心意识,才能使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心全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挥洒热血青春谱写华彩篇章
袁好

 
  我是来自延安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叫袁好,同样我也是“小红专”红色主题创业项目的共同发起人。“小红专”是利用延安的红色资源所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互联网产品,内容涵盖了“走进延安”“重温党史”“追寻先辈”“传承精神”“筑梦中国”五大特色板块,将延安精神与时代紧密结合,引导当代青年以历史思考未来,传承延安精神。在此次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已经获得了陕西省金奖,并从全国37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全国120强,目前正在积极备战全国金奖争夺赛。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关心青年成长成才,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智慧,给予了我们后辈青年珍贵的启发和教诲。今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回信中饱含深情,寄予厚望,我们团队看到回信后备受鼓舞,热血沸腾。在前不久,听到同学们在热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向往,细细品读之后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乎奋斗的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满16岁时就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年纪轻轻便来到陕北,开始了他的七年磨炼。当时有人说“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而习近平总书记哪怕是在最苦的梁家河都不忘学习与思考,即使是以石头为椅,以磨盘为桌,也要整整齐齐、一笔一画地书写。而看看现在的我们,或许是学习的途径太过便捷,或许是生活的环境太过安逸,总是有太多的人忘记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忘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总书记能在阅读中充实自我,在读书中完善品格!
  再者,我认为这也是一本关乎奉献的书。书中说道: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主张办沼气就是这样,村里的一部分人,特别是观念保守的老年人就议论:“挖这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于是习近平就与知青黑荫贵一起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学成归来后就将技术用到了农村建设,第一口沼气池搞起来了,产出沼气了,点着火了,这个作用很大,大家看到事实了,也就相信了。于是村民们便能够利用沼气烧火做饭,也确实解决了梁家河缺柴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生活的几年,是真正扎根陕北,将黄土地作为自己汲取营养和奉献力量的地方。
  这更是一本关乎传承的书。延安这片黄土地传承着红色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了七年。在那里,他和老百姓们一起艰苦奋斗,他说,那七年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他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在了实处,他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使他担当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将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传递给我们每一位延安青年,激励我们为祖国为家乡的发展拼搏奋进,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面对日益激烈的繁杂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全方位创新。作为一名当代延安青年,更要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应该肩负起历史责任与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不断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发挥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澎湃着的理想浪涛,努力实现个人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之花开遍延安。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扎根老区、实现理想。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也需要我们去把握和深入体会,要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了解市情民情,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我们可以选择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延安发展的重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教诲,即使前方巨浪滔天,我们也会拿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积极投身助力于延安的精准扶贫、转型发展、追赶超越伟大实践中,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