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转战之路新风貌】当年转战不容易革命精神永远记
本报记者 崔东
黄家沟村村头原貌依旧
李国发抚摸着“毛主席旧居”石碑,向记者讲述当年毛主席在他家居住的情况。
每次来到老宅,李国发都会在毛主席当年居住过的窑洞窗前凝望许久。
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当年居住过的窑洞里的灶台一直保留着。
采访团在黄家沟村头与李国发(中)交谈
  今年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本报记者随市记协等单位组织的“转战之路新风貌”采访团,沿着党中央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采访,追寻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用镜头和笔触反映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上的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展示新时期我市及陕北脱贫致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
  黄家沟村属于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乡,地处绥德县城西北307国道边,距离县城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此次转战陕北寻访之路,记者专程来到这个党中央毛主席曾经驻留过的地方,找寻以往的历史。
  记者从绥德县城出发,驱车由307国道向西北方向行驶。一路上交通严重堵塞,车辆只能缓慢前行。直到两个小时后,我们才来到黄家沟村。
  “毛主席在我家住了三天”
  我们了解到,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在307国道东北方向,大家顺着公路的一个岔道口拐进山沟,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她向记者介绍说,自己叫白彩玲,今年65岁,毛主席当年住过的院子就在她们从前的院子。得知我们要去寻访该地,她马上给正在村口锄地的丈夫李国发打了电话。不一会儿,李国发就扛着锄头赶了过来,带着我们一同前往毛主席曾经在村上的居住地。
  今年68岁的李国发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毛主席在他家住了三天,而房东正是他的父亲李加有。他爷爷只有自己父亲一个儿子,当时村里人一般都种三五亩地,但他的父亲有50多亩耕地,在村中是种地大户,家境殷实。
  有一次,村里的负责人叫李加有去开会。赶到会场后,被告知让他加入共产党,他激动地答应了,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那时候因为形势紧张,大家对共产党员的身份都保密。1972年,李国发到宝鸡市参军入伍,之后成为一名消防队员。
  说话间我们跟着李国发来到了毛主席住过的院中。院子坐落在半山腰处,四面环山,隐蔽而幽静。院内有三孔土窑洞,窑洞坐北朝南。
  李国发告诉记者,原来院中有围墙和大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在中间,周总理住右边窑洞,警卫人员则住左边窑洞。当时院子里还有几棵大树,枝繁叶茂,夏天的时候树荫能遮住大半个院子,非常凉快。
  1947年8月11日凌晨,毛主席率中央前委来到黄家沟村,收到消息后,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马上引起了胡宗南的注意。他迅速调集三路大军分别从北面、西面、南面进攻。迫于形势,8月13日晚,毛主席率中央前委机关跨过无定河,先于敌人离开黄家沟村,安全转移。
  当晚,为了确保毛主席及中央前委工作人员的安全,待大家都平安渡过绥德无定河龙凤大桥后,绥德地区负责同志前来报告,一切都准备就绪,待司令部过桥后就马上炸掉龙凤大桥。
  毛主席听说后表示:“不炸了。路,是大家走的;桥,也是大家过的。敌人要追就让他来吧,他们也走不了多久了。桥,我们要走的,人民也要走的。”
  如今,李国发一家住在老院子前新修的窑洞里。而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因长期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窑洞内一片空荡,但三孔窑洞的门窗均保存完好。除此之外,山沟里到处是塌墙烂院,已无人居住,大部分人家都搬往村口公路边新修的窑洞里。
  “腌菜将来都会变成小米”
  李国发说,他听老人们讲,毛主席来的时候,随行人员为了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居住,在周边山沟里走访了不少村庄,但一直都没有找到。一直到傍晚,勤务员拿着手电筒从黄家沟村进来,打听到村名后最后选定住在村中。当时,勤务员一直走到李加有家的院子,看到这里位置隐蔽,就决定居住在此处。李加有马上腾出院子,自己则搬到山沟对面的院子住。
  当时,中间的窑洞里存放着不少粮食,院子里喂养着鸡和兔子,李加有担心有这些物品在,毛主席住着不方便,准备都搬走。与毛主席在一起的一位大高个儿说:“什么也不要搬,你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进来拿。兔子不会叫也不要捉走,鸡会打鸣就捉过去。”李国发指着院子周围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山疙瘩上都有哨兵,远处站岗的哨兵拿着长枪,近处哨兵的腰间左右都挎着手枪。父亲向他回忆,在窑洞里,毛主席经常坐着一个小凳子,伏在灶台上面写字。休息时,就睡在靠近灶台的炕上,江青住在灶台后面支起的折叠床上,床上挂有蚊帐。有一次,周总理还和毛主席开玩笑说,要向毛主席借用“书桌”,逗得大家都笑了。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那个灶台至今还保存在李国发家里。
  下午闲暇时,毛主席、周总理偶尔会和李加有一起坐在院子里的大树底下聊天。“他们会问父亲种多少地,生活过得怎么样,老百姓对革命的看法等。大门口站的警卫员也会跟着站在旁边,有时候还会示意父亲尽量多给毛主席时间休息。院子上面有两个哨兵,即使在下雨天,也纹丝不动。”李国发说。
  有一次,李加有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大米拿出来,做成米饭给毛主席送过来。从地里回来,也顺便掰了几个玉米棒,煮熟后给毛主席带几个。在李国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毛主席当年吃饭用过的碗。李国发说,“不舍得再用。”
  也有情况危急的时候。有一次,灶房里饭刚刚做好,但临时出现紧急情况,大家都不敢耽搁,警卫员们立刻收拾好东西准备撤离。但毛主席不慌不忙,沉着冷静,跟着队伍走到村口,等到险情解除,继续返回李加有家吃饭。
  在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存放着几罐腌菜。李加有进去拿腌菜,毛主席好奇地问他拿什么,李加有说拿腌菜。主席又问怎么吃,李加有说,家里给每个人腌一罐,与小米一起和着吃。毛主席顺手揭开腌菜上的石盖说:“这些将来都会变成小米。”
  在当时,李加有怎么也想不通,腌菜怎么可能变成小米。回去他还给母亲说:“别说小米,就是变成高粱也高兴了。”后来,随着全国解放,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李加有终于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腌菜将来都会变成小米”的话,并感慨:“毛主席真是伟大,是人民的大救星!”
  李国发向我们讲述,周总理住的右边窑洞里原来还有个小洞,用来储藏粮食。那时候国民党部队经常来村里向老百姓强征粮食,有时候为了搜刮粮食还会把院子地面挖烂,所以老百姓们都四处挖洞埋藏粮食。红军部队来了,村民们则主动送粮送草支援,有时候迫于形势,红军部队会把支援来的粮草暂时分还给村民们进行分散保管,等到形势缓和后再集中在一起,但坚持给村民留一部分用。
  “没有当年的艰苦革命,哪来现在这么好的生活!”采访间,谈起当年战乱年代的生活,李国发不禁感慨。
  李国发说,毛主席离开黄家沟后不久,国民党军队就紧随其后来到村里,向村民们打听毛主席有没有来过。村民们都说,来的是一位红军大队长,不是毛主席,一直保守秘密。
  “要把毛主席的故事代代流传下去”
  当时间渐渐流逝,一个人的到来让李国发再次回忆起了那段历史。
  30多年前的一天,有一个满脸胡子的男子来到毛主席居住过的院子,向李国发问起当年毛主席曾经乘凉的那棵大树,这让李国发非常惊讶。两人经过攀谈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个男子就是当年跟着毛主席随行到村上的一名勤务人员。带着对当年那段艰苦岁月的怀念之情,此次专程前来寻访。
  李国发告诉他,由于村里要修建学校,大树被砍掉用做木材了。虽然有些遗憾,但在离别时,男子还专门与李国发在原来大树生长的地方合影留念。
  如今,李国发还是经常会回到老院子里,清除一下院子里的杂草,疏通窑洞上面的水沟,对窑洞进行看护。他说,如果大家知道了这个地方,想到这里来追寻历史,想看看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院子,起码有迹可循。“我想把毛主席在这里的故事代代流传下去。”
  现在,李国发的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在绥德县城从事石雕生意,家里平时只有李国发和老伴两人,日子过得平淡安逸。
  结束采访返回途中,记者看到绥德县公路两边有不少工人正在进行石雕。如今,石雕产业正在当地兴起,石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石雕,已经成为绥德县一种响亮的品牌,一张亮丽的名片。
  时光荏苒,但历史却从不曾远去,革命精神将代代相传,对李加有如此,李国发如此,对他的后代亦是如此。(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祁小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