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带病坚持参加每一次活动 马荣为留守儿童送去亲手挑选的礼物 带病参加社团汇报 即使身患重病依然将最好的状态展示给所有人 9月8日,安塞区举办了马荣事迹报告会,催泪全场 本报讯(通讯员 马志青)新的学期开始了,马荣生前办公室窗前的君子兰开花了,翠绿的叶片中探出一簇鹅黄,甚是惹人喜爱。透过这一抹鲜亮的风景向窗内望去,她的办公室依旧那么整洁、清静,就像她从未离开过一样。可一直紧锁着的门告诉所有人,她永远地走了。
那个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一身干劲似乎永远使不完的马荣走了;那个总和学生打成一片、身影永远闪现在学校和教室的马荣走了;那个忍着癌细胞对自己身体的吞噬仍坚持上班的马荣走了……
马荣走了,带走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带走了对三尺讲台的无限眷恋,带走了对亲人和孩子的深深爱恋……
2017年6月22日,凌晨4时许,原安塞区第二小学校长马荣,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育战线上的楷模,从北京301医院回到家中后与世长辞,年仅44岁!
“天妒英才!”噩耗传出,鼓乡含悲,墩山垂首,延河呜咽。怀念她的声音此起彼伏:《悼马荣:我与你天上人间的对话》《垂泪悼念敬爱的马校长》《天上的那抹彩虹,一定是因你而出》《永远的怀念》“倒下去的是一面旗帜,立起来的是一座丰碑”“什么事都撇不下,唯有三尺讲台,几根粉笔,天意不公,夺英才留清影于世!马老师走好!”……一时间,微信朋友圈上迅速卷起了一股悼念马荣的风潮,悼念的文章、评论和诗句寄托着与她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的哀思。直到现在,怀念她的声音依然没有停歇……
6月24日,是马荣出殡的日子,送别的人群将区殡仪馆挤得水泄不通;遗体告别仪式上,来自西安、志丹等地的老师、学生、家长们自发前来吊唁,人们哭泣着、哽咽着,许多大男人哭得像个小孩子……
在她离开两个多月之后,9月8日,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前,安塞区举办了马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场催泪。
马荣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竟如此令人念念不忘,如此声名远扬?
“投身教育是她一生的事业” “情系讲台不言悔,心连杏坛绘人生。”这是马荣多年从教的真实写照。
1991年,18岁的马荣在延安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塞区第一小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从那时起,她便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样一干便是26年。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一名优秀的校长,26年来,她始终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即使到生命的最后都不曾有过一丝懈怠。
“耕牛的拓荒精神,骏马的争先精神,蜜蜂的勤勉精神。松柏的挺拔精神,小草的坚韧精神。”这是马荣凝练的区二小人的五种品格,这些品格也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凡是了解马荣的人都知道,她对工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马荣以校为家,经常早出晚归,挑灯夜战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马校长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校园的每一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安塞区第二小学副校长李晓玲说。
翻开她以前的备课本、教案和笔记本,一行行工整的字迹、认真修改的批注可以看出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据马荣的丈夫刘毅回忆,马荣做事认真,追求完美。记得刚结婚的时候,马荣每次回家都会背一包作业连夜批改,那些作业本密密麻麻地写着修改意见,尤其是改作文,修改意见比作文内容都多。有时候工作到半夜,刘毅多次催促她早点休息,她还是坚持将所有的工作做完,第二天又早早地去学校。有一次,马荣去北京参加学习培训,为了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工作,她连续三个月都没有回家,回到家里,3岁的女儿都不认识她了。
马荣对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关爱,对学困生更是如此。她经常强调,人民教师是“园丁”,更应关注园中的“弱苗”,对他们勤浇水、多施肥、细心呵护,把弱苗变成壮苗,这样才算尽到了“园丁”的责任。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她的视力和体质却越来越差。
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能成为马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学生家长王大姐说:“马老师对孩子太好了,孩子们特别喜欢她,在大街上看到她就像看到了偶像,高兴得蹦蹦跳跳。”
马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后,作为安塞首批“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国家级骨干教师”,她始终冲锋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大胆尝试,主动承担课题研究,许多科研论文及教学设计获省市级奖励并发表,“两备五环节”批注式备课科研成果更是被评为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这是当年全市唯一一项小学类获奖成果。她先后主持研究结题了多个省、市、区级课题,为全区教育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她还提出了“科研教研一起抓、教研科研一体化”工作思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形成校本教研专题带动全局的长远发展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她探索构建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1+N”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推广。
马荣还曾担任市、区“室外教研员”,奔赴全区各乡镇小学,播撒对教育工作的满腔赤诚,累计送教下乡上示范课50余节,《领会课标精神,深化教学改革》的系列专题辅导20余场,数以万计的老师和学生一次次陶醉在她的课堂中。特别是她执教的“想象作文”示范课非常成功,在延安市“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现场会上大放异彩,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投身教育是她一生的事业。”安塞区教育局局长这样评价马荣。
“学校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马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马荣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促进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从2013年她担任安塞区第二小学校长以来,该校在年度质量考核中一直居全区第三名,荣获多项省市级集体荣誉。她本人也获得“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陕西省十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陕西省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等几十项荣誉称号。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创建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马荣已经感觉到身体严重不适,但她仍然坚持在工作一线,亲自监督工作,与教师一同布置教室、整理档案。直到两项达标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后,年底才抽空检查身体。
这一查便是肺癌晚期。
“我当老师还没当够!” “我当老师还没当够!”这是马荣在生病住院期间曾对闺蜜杜凯说的一句话。
2015年12月中旬,马荣在一次梳头时偶然发现脖子上有硬块,但她没有当回事。刘毅多次叫她去检查身体,但她都以工作忙为由推脱了。12月29日,刘毅强硬将她带到北京的医院,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全身多发性转移。检查结果令刘毅措手不及,但马荣却安慰刘毅不要担心。不愿意麻烦别人、不让走关系的马荣一直住在医院外面的招待所等待治疗。直到有一次由于胸腔积液引发呼吸困难挂了急诊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进行治疗。
癌症的疼痛常人难以忍受。在住院治疗期间,马荣时常疼得晕过去或发高烧陷入昏迷,但只要清醒了,她就会拿起手机在QQ、微信群里关注学校的情况。起初,刘毅认为马荣应该安心养病,不要再操心学校事务。后来,他发现工作是马荣对抗病魔最大的精神支撑。
马荣爱校如家,爱师如亲,爱生如子!她常劝身边的人:“累了就休息,要注意身体呀!”可她却忘了,真正需要休息的人是她自己。在一年半的治疗期间,马荣一直坚持上班,每次她在接受完放疗之后,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她总是拖着虚弱的身体跟进课堂教学改革,不舍昼夜与教职工代表一起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谋划教学未来的发展,同时为学校东奔西走,争取资金、审批项目,去慰问困难教职工,看望贫困儿童……
那个在学校精神抖擞的马荣完全不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正如她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到了学校,看到孩子们才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癌细胞的过度摧残,导致马荣身体机能下降。从今年2月份开始,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癌细胞骨转移,走路只能一瘸一拐,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即便这样,她仍坚持去学校。刘毅每天早上送她去学校,下午接她回家。中午放学马荣不回家,只为能在学校多工作一会儿,因为她在与时间赛跑。刘毅,这个刚强坚毅的男人在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泪如雨下。
马荣生怕自己的身体影响到学校的工作。2016年‘六一’前夕,她忍受病痛的折磨,引领我们提炼总结校本研修成果,成功举办了全区校本研修现场观摩会。区二小同年也被评为陕西省校本研修优秀团队,并代表延安市作了经验交流。”李晓玲红着眼睛说。
马荣的同事徐玉霞哽咽着回忆道,今年4月份,市人大调研安塞区素质教育期间,她强撑病体,一瘸一拐地将学校素质教育情况汇报给调研组,并坚持参加完座谈会。送走调研组后,她扶着栏杆,腰和腿疼得都转不过身来,最后由几个同事扶着送回了家。
她关爱留守儿童,亲手为他们挑选衣物,为贫困孩子送去温暖。仅2016年,她通过多种渠道资助贫困生167名,并将100多名留守儿童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免费参加特长培训。她还经常深入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用爱心和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在区二小孩子们的眼中,马荣是校长妈妈,孩子们常说,“学校是我们的家,校长妈妈用她的全部心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代小雨在五年级的时候父母双亡,姊妹两个都在区二小上学。住院期间,她总是叮嘱代小雨的班主任好好关心他,让他健康成长。有一次,马荣刚出院,便带着代小雨兄妹去超市挑选圣诞礼物,并把家人、亲戚的捐款交到小雨的手中。
马荣的闺蜜杜凯,她们30年的友谊让她成为最了解马荣的人。杜凯回忆说,她每次看到小学生,眼睛里都会放光,眼神里全是不舍。有一次杜凯陪马荣去学校,下班了,她问马荣,“你怎么还不走?”马荣说,“学校老师都没走,我不能走。”她又问其他老师,他们说,“校长还没走,我们不想走。”区二小的师生们永远忘不了,无数个清晨,那个站在校门口微笑着向每个师生问好的身影;永远忘不了无数个夜晚,那个在校园内默默坚守的最后一盏灯光。
从2013年8月,马荣担任安塞区第二小学校长,直至去世,她带病工作1年零6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她引领全区德育、科研、校本研修工作走向新的高度!马荣用一如既往的坚强,向每一位教师传递着乐观与坚强的生活信念,用自己的奉献与付出诠释着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守诠释着一位优秀校长的理想和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们理应用自己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教化每一个孩子,才能对得起家长那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把孩子交给我,你们放心吧!”这是2015年秋季开学典礼上马荣对全校师生的庄重承诺。
她做到了!
“马荣心里装了所有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人生的路是何等的坎坷,生活是如此的苦涩!有些事,我们无能为力,有些割舍不得,有些难躲避不开。笑容的背后有多少人不知道的心痛和眼泪。无论处境如何,都必须在风雨中奔跑,在困难中求生存。对自己说一声:昨天是永远的想念。为了一份份责任、一缕缕真情继续努力吧!”这是4月10日马荣最后的朋友圈。
她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用区二小全体师生的话来讲,“马荣心里装了所有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在采访的过程中,刘毅的大姐刘芳,无数次地感慨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坚强的女人!每次放疗的那10分钟,对马荣来说都是度日如年,每次在最难以坚持的时候马荣不住地对自己说‘马荣加油!马荣加油!’才得以一次次坚持下来。由于药物反应,吃饭时经常恶心、呕吐,但马荣总是强迫自己多吃一点。”
打开“快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马荣为大家展示的都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所有人面前都是那么乐观、坚强,为的就是让家人和朋友放心。
“在她住院期间不断有朋友前来探望,每次只要有朋友来,她总是调整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有的时候我于心不忍,就劝她不要强忍,你只是一个女人,该哭的哭,该喊的就喊,你是病人,我们都能理解你。可她却总说‘朋友同事来看,不能让人家心里牵挂。有的人看我难受会心中难过,会影响别人几天的情绪,只有我的状态好,朋友们才放心。’”杜凯哭着说道。
马荣很少落泪,从2015年12月29日查出病到2017年6月22日的离世,五百多天中,她做过16次的放疗,一年半的化疗和一次伽马刀手术。她经历了所有癌症患者所经历的痛苦,即便这样也没有哭过几次,可那天她在和杜凯谈起她公公时,马荣哭得泣不成声。她说老人七八十岁了本该儿女服侍,享受天伦之乐,如今自己病了反倒要老人给端吃端喝。马荣的公公却说,“她到我们老刘家二十多年,没让我们全家老小受一丁点气、看一次脸色,遇上这样的好媳妇是我们的福气,将心比心,现在她病了我们能不对她好吗?在我心里她和我的两个女儿一样。”
“不能让父母和孩子知道。”这是生病以来,马荣和丈夫的约定。
去年大女儿刘肖薇高考,一直往返于看病路上的马荣调整了治疗计划,坚持陪完高考。每次女儿问她什么病?马荣总是微笑着说,我腰有点疼、胸腔有点积水等来搪塞女儿。今年4月13日,马荣去西安打骶骨治疗针,顺便见了女儿一面,那天他们还一起转了大学校园。那时候,刘肖薇误以为妈妈的病不严重。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她与妈妈的最后一次见面。“我每次打电话说想回家来,妈妈总说她在其他地方看病,不在家。”刘肖薇哭着说道,“现在才知道,那时候是妈妈与病魔斗争的时候,是妈妈最痛、最脆弱的时候。”
马荣见父母的时候也一样。自从得病后,每次去看父母,她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父母,还陪着父母去体检。直至马荣去世,父母亲才得知最亲爱的女儿已离开人世。马荣的父亲到现在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去学校找他的女儿。
不仅仅是对家人、朋友,马荣对医院的每一个人都很好。每次去医院复查时,她都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即使病痛很折磨,她也微笑着、咬紧牙关,坚强地回答医生的问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不能延续你妻子的生命,我感到非常遗憾。”6月21日,从北京回来的时候,马荣的主治医生施伟伟给马荣的丈夫刘毅发了这条信息。医院的护士、医生都为马荣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哭着把马荣送上回安塞的车。
9月8日上午,马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安塞举行,催泪全场。报告会上,参会人员聆听了马荣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们用朴实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以切身的感受,追忆了马荣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生动地还原了一个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大爱情怀。在她们泣不成声、多次哽咽、雨泪千行的讲述中,热爱生活、乐观坚强的马荣;热爱教育、恪尽职守的马荣;心系学生、大爱无痕的马荣……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