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思博海)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铸就辉煌,9月22日,延安大学喜迎80华诞。
在这个秋风飒爽、喜气盈门的特殊日子,延安大学得到满含习近平总书记关怀之情的重要批示:“值此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全体师生致以热烈祝贺!长期以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自创办以来,延大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3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李鹏、叶选平、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武衡、彭士禄等一批两院院士,300余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一大批大师级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新闻工作者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延安精神成了他们永远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延安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天的延安大学已经成为陕北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
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所大学,毛泽东亲自命名
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延安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陕北公学成立之时。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由吴玉章担任校长。1943年至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延安大学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创建伊始,毛泽东同志两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延安大学成立事宜,并多次去学校参加开学典礼、作报告。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叶剑英、陈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学校工作;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延安时亲切接见师生代表;1970年,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批示要把延大办大办好;1988年,在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关怀下,延大被列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院校;1998年,江泽民、李鹏同志为延大建校60周年题词;2004年,胡锦涛同志批示共同支持办好延安大学。
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走进延安大学,提到延安精神是什么,学生们如数家珍。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为延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我们要挖掘这些财富,让学生们都了解延安故事,弘扬延安精神,真正让他们从学生时期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更好地奉献社会。”延安大学泽东学院院长拓宏伟告诉记者。
据延安大学校长张金锁介绍,80年来,延安大学形成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大学师生员工全程参与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参与了边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参与了延安精神的形成。恢复重建时期,一批已在西安等地工作的老延大人和从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学生来到了条件异常艰苦的延安,开始了延安大学的第二次创业。
新时期,延安大学坚持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扎根老区办大学,积淀形成了“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形成了“一体两翼”“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延安精神教育体系,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成为延安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
谈到接受延安精神教育的好处,延安大学马列学院研二学生王阳说,延安精神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延安故事,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什么叫永不放弃,力争上游,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我要努力学习强大自己,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更多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涵发展和外延建设并重,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9月23日上午,记者在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基地见到了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宗礼,他正在查看枣苗的生长情况。陈宗礼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延安的降水量逐年增多,在枣红的时候经常下雨,枣裂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延安红枣产业链的发展,现在他就是研究枣苗的抗裂新品种,克服目前红枣产业发展的困境。
离陈宗礼不远的一间房子内,从事菌类研究长达10年的高瑜博士正在采摘成熟的灵芝,谈到为何要在延安实验灵芝时,她笑着说,灵芝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南方种植比较普遍,但北方很少,现在就是通过试点种植,看看北方到底适合不适合种植,如果适合,延安百姓就可以多一项精准脱贫的新产业。
像陈宗礼、高瑜等在延安大学生科院研究基地从事科研项目的还有30余人。
据延安大学教授、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宏介绍,目前,中心紧紧围绕陕北特色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聚焦于“五个一”方向,一种毒即蝎毒、一朵花即山丹丹花、一种草即巨菌草、一种菌即食用菌、一个薯即马铃薯等优势生物资源,在资源药物研究与开发、山丹丹生物科技研发、菌草种植及产业链研发、食用菌及应用微生物资源利用、马铃薯水肥调控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化、多学科、集成化、工程化、产业化配套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突出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以及“研、学、产”相结合,着力于建设引领区域一流的生物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及相关新技术成果研发的龙头和辐射中心。
建设生物科研基地只是延安大学强化内涵发展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延安大学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围绕博士点建设目标,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近三年获得50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引进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近70人,建立了2个院士工作站,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实现了新的提升。积极推进开放办学,融入陕北、服务地方,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当天中午,记者在延安新校区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松树茁壮成长,千余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有些正在做外立面改造,有些正在做室内装潢,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延安大学新校区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向东告诉记者,延大新校区共投资33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约为1280亩,除去代征道路用地和代征绿化用地外,可供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3.8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7.57万平方米,共计有54栋单体建筑。建设项目2016年6月份开工,截至目前累计开建有25个单体建筑项目,封顶有23栋楼,校史馆进入结构二层、会堂进入基础工程施工。累计已开建筑面积32万多平方米,已完成投资约15亿元。明年9月份部分学院将入住新校区。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薛义忠谈到,建设延安大学新校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延安大学共同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对从根本上改善延大的教学科研条件、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延安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正在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