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当年在延家岔住过的院落,就在远处山丘的半山腰处。十多年前,修建高速公路时被拆除。 本报记者 崔东
延家岔村是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县城西北210国道边。村子旁有一座高架桥,青银高速穿越而过。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毛主席曾在这个小村庄住了一天一夜。
记者从绥德县城出发,驱车顺着210国道向北行驶,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延家岔村。
进村后,记者向村民们打听当年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唉,拆了!”得知记者要去探寻毛主席住过的地方,不少村民遗憾地说。
记者顺着国道来到路边的一处小院,向住在这里的王艳萍老人打听情况。老人今年78岁,听说记者是来寻访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显得十分激动,连忙从院子里走出来,向自家院子后面一指说,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就在这里,但在2005年修建青银高速公路时已经拆掉了。
在王艳萍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穿过高架桥底。所行道路并不平坦,但老人步履稳健,走得很快。她向记者介绍,在当年毛主席居住的地方,有三处大院最有名,每个院子都有正房和厢房,一个院子有十几孔窑洞,都是村上的大户人家居住。而毛主席居住过的院子,就是其中的一处大院。“当时修建高速公路拆除窑洞的工程队,就住在我们家的院子里。”
说话间,记者跟着老人已经来到高速公路护栏下,站在一处已经废弃的院落上。“你看,那里就是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顺着王艳萍手指的方向望过去,高速公路平坦宽阔,除了一块被遗弃在公路边杂草丛中的大碾盘外,已经找不到任何窑洞和院子的痕迹了。
据资料记载,毛主席当时的机要秘书高智在回忆录中曾写道:“毛主席在延家岔的旧居坐北朝南,北面为正,有五孔石窑洞,高大结实。窑洞两边各有一孔窑口相对的小石窑洞;再往前面东西各有两孔配窑,南边是房子和门楼,院子的地面上铺满石板。毛主席住在正面靠东边的第一孔窑洞,第二孔窑洞与之相通。人们进去先走第二孔窑洞,然后从里面穿过去才能到第一孔窑洞。”
王艳萍说,她的娘家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上。21岁时,她嫁到延家岔村,2016年老伴去世后就剩她一个人在村上。“听上一辈的老人们讲,当时毛主席刚刚离开延家岔前往米脂县,敌人就往村里丢炸弹,情况十分危险。”
记者观察到,在这条高速公路下面,仍然有不少旧式建筑风格的旧院落被荒弃在杂草树林中。这些院落大门铁关紧锁,院深墙高,有的大门木质匾额上面刻着“慎修思永”的字样,字里依稀可见主人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屋檐上面的砖雕依然精美完整,门楼的石质雕花却已被破坏,院子外墙都有凸出来用作栓骡马的穿孔石块,有的高墙上还有好几块。记者透过紧锁大门的缝隙向里面看去,院子内有正房和厢房,地面铺有地砖,与窑洞连接起来的台阶由大石条铺设,院内还有石磨和石碾。
这些曾经代表着繁华与繁盛的深宅大院,如今被遗弃在先进现代的高速公路的角落边缘,而那一段辉煌的往事,也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尘封起来。
采访即将结束之时,在延家岔村村口,记者看到崭新的电商服务站,里面有当地产的小米、绿豆、南瓜子等农副产品。如今,村民们通过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将这些产品销往外地,互联网已悄然融入农村生活,人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着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