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7日
“惨胜”过关默克尔面临挑战
9月24日,在德国柏林,支持者在初步出口民调显示领先后庆祝
  德国24日举行联邦议院选举。根据德国官方发布的初步数据,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获得最多选票,但得票率从四年前大选的41.5%大幅下降到这次的33%,可谓“惨胜”。而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获得12.6%的选票,成为第三大党,历史性地进入联邦议院。
  分析人士认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和人民普遍求稳的心态,是联盟党获胜的主要原因。但上述选举结果也充分暴露出过去四年来默克尔政府在难民政策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短板,这都是德国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加分民众求稳
  在所有选举议题中,德国民众最关心的无非是经济和安全两项,而这正是联盟党和默克尔的强项。
  在经济方面,与强调社会公正的主要对手社民党不同,联盟党更关注“做大蛋糕”。德国经济目前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一枝独秀,失业率创下统一后新低,经济发展让各阶层普遍得利。
  在安全方面,虽然德国也曾遭受了一些零星的恐怖袭击,但与法国、英国等国相比还是安全得多。虽然一百多万难民的涌入曾在短期内造成社会动荡,但难民危机高峰期已过,德国经受住了考验。
  默克尔高超的执政能力是联盟党获胜的另一大原因。德国权威民调机构在选举前几天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默克尔在经济、难民和社会治安方面的执政能力都以较大优势领先其他党派候选人。
  分析人士指出,默克尔的执政风格稳健扎实,联盟党是德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代表,因此选择联盟党和默克尔符合德国主流社会追求稳定的心态。
  默克尔自2005年执政以来,较为成功地处理了接连不断的危机。
  “默克尔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危机管理者,满足了大多数德国人对安全的需求。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为什么要换一个不熟悉的人来领导国家呢?”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教授奥斯卡·尼德迈耶说。
  暴露社会问题
  默克尔的联盟党虽然获胜,但得票率大幅下滑,而反移民、反欧洲一体化的德国选择党则以高于预期的得票率进入联邦议院。据德国《世界报》估算,有100万张选票从联盟党流向了德国选择党。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民意变化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在难民危机突显的2015年,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曾一度高达15%,默克尔的移民政策在当时备受批评。虽然现在难民危机高峰已过,但余波并未消散。
  在安全上,许多民众抱怨安全感在下降,一些人认为过于宽松的难民政策给了犯罪分子甚至恐怖分子可乘之机。在经济上,一些中下层民众反对拿自己缴纳的高额税费救济难民,部分人担心移民会成为他们找工作时的竞争对手。在文化上,移民与德国人在宗教和习俗上常常发生冲突,这成为一些传统保守小城市的突出矛盾。
  除了移民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也值得重视。德国公共广播联盟调查发现,这一问题是仅次于难民危机的第二大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德国贫富差距在扩大,财富分配不均现象比大多数西欧国家严重,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成了德国选择党的最大票仓。
  此外,精英阶层和中下阶层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上也存在巨大分歧。一些选民认为,现在主流政党政治主张趋同,就连默克尔和主要竞争对手社民党主席舒尔茨的电视辩论都论调相似,因此他们选择支持“不一样的”德国选择党。
  新政府面临挑战
  上述问题所引发的民粹主义思潮的上升,成为摆在德国新政府以及整个德国社会面前的一大挑战。
  联邦议院选举后,各政党将就联合组建政府进行谈判。由于社民党已表示不会与联盟党再次组成大联合政府,而其他所有政党又都排除与德国选择党合作的可能,因此联盟党、自由民主党和绿党联合组建政府的可能性较大。
  多数德国学者认为,其他政党都不愿与德国选择党合作,表明极右翼势力在德国政界难以得到支持,民粹主义短期内还无法冲击德国现有政治体制和价值观。
  而记者采访发现,民粹主义在民间的真正支持者其实也不多。德国选择党的支持者中,很多人与其说是支持极右翼政治理念,还不如说是因为利益受损而想拿手中的选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对于民众的不满,默克尔已经有所认识。24日晚选举结束后,默克尔表示,她要用“好的政策”赢回德国选择党的支持者。
  多数德国学者都对德国的未来表示乐观。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教授哈约·丰克认为,德国将继续保留一个稳健务实的政府,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专家指出,以联盟党为首的德国政府将是一个可预测的政府,会继续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这对国际社会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大选举尘埃落定 欧洲一体化路向何方
  随着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获得最多选票,今年欧洲三大选举(荷兰、法国、德国)尘埃落定,亲欧政党全面胜出。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从选举结果看欧洲一体化倒退的危险暂时消除,但由于各方在如何推进一体化上缺乏共识,一体化进程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亲欧政党均获胜
  刚刚结束的德国大选是今年荷兰、法国大选后,欧洲政治舞台上演的又一场“重头戏”,被称为“欧洲选举年”的压轴大戏。它不仅决定着未来四年德国的走向,还关乎欧盟及欧洲一体化的命运。
  强劲的经济增长和人民普遍求稳的心态帮助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获得最多选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得票率从四年前大选的41.5%大幅下降到这次的33%,可谓“惨胜”。而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获得12.6%的选票,成为第三大党,历史性地进入联邦议院。
  在此前进行的荷兰和法国大选中,极右翼政党的表现也大大超过往届大选。
  在3月的荷兰议会二院(众议院)选举中,首相吕特领导的自由民主党赢得150个议席中的33个,继续保持第一大党地位。极右翼政党自由党虽然没有“爆冷”执政,却也赢得20个议席,在参选政党中排名第二,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法国总统选举中,中间派候选人马克龙击败极右翼对手玛丽娜·勒庞,当选新一任法国总统。勒庞尽管败选,但也闯入了第二轮投票,并且最终获得近34%的选票。相比2012年她首次参加总统选举时未能进入第二轮投票的结果,她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这次显然获得了比当时更多的民意支持。
  荷兰自由党、法国“国民阵线”和德国选择党的共同点在于反欧盟、反移民和反伊斯兰。近年来,受金融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多重因素交叠影响,这些政党风头颇健,已对所在国政坛造成较大冲击和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从选举结果看,尽管一体化在欧洲国家已经深入人心,反欧思潮和势力暂时难成大气候,但极右翼势力的崛起不容忽视,欧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
  未来之路不平坦
  舆论普遍认为,三场大选的结果有利于欧盟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进程,因为未来数年,荷兰、法国、德国这三个欧盟重要国家都由亲欧政党执政,而即将第三次连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更被认为是欧盟的“舵手”。但由于各国民粹势力扩张,欧盟成员国发展不平衡,欧盟核心国家缺乏共识,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也面临多重难关。
  欧洲各国民粹主义政党普遍持反欧盟态度。德国选择党进入德国议会可能对默克尔的亲欧路线起到干扰甚至阻挠作用,而荷兰和法国的极右翼政党也势必会挑战政府的亲欧主张。
  欧盟“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矛盾最近也在凸显。欧盟委员会在今年3月发布的欧盟未来白皮书中提出五种设想,其中的“愿者多做”设想允许那些有意愿的成员国在一些特定领域深化一体化,即走所谓“多速欧洲”之路。“多速欧洲”得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核心”成员支持,但却遭到中东欧“边缘”成员的强烈反对。为维护欧盟团结,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9月发表的年度“盟情咨文”中提出了第六种设想——一个基于“自由、平等、法治”原则的欧盟。其言外之意是,欧盟未来不会走“多速欧洲”之路。
  此外,作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在一体化发展方向上也存在分歧。法国主张优先推进欧元区改革,德国则急于推动共同防务领域建设。
  据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26日发表对欧盟改革的具体设想,可能会提出建立欧元区预算、设立欧元区财长,以及设立用于救助成员的欧元区货币基金等建议。
  欧盟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政策研究员乌尔丽克·弗兰克认为,在德国选择党可能造成威胁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将很难同意法国提出的欧元区改革设想,因为这一设想看起来更有利于法国和其他欧盟成员,而非德国。
  可以预见,未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取决于欧盟“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角力结果,同样取决于法德等“核心”成员之间的政策协调。再加上极右翼势力的干扰,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将难言轻松。(本组文/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