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05日
梁家河村民:
居住在城镇 产业在农村
新建的梁家河小区
  本报记者 郑鹏 王垠山 刘阳 通讯员 刘鹏飞
  希望你们(石春阳、巩保雄)带领乡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
  ——习近平
  如今,旅游成了梁家河村的主要产业,村上每户村民家中都有人在村旅游公司上班,而村民居住在文安驿镇的梁家河小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梁家河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60多岁的村民梁玉前目前的工作地点在村上的铁业社。他告诉记者,铁业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74年担任梁家河村大队书记后组织群众建立起来的,主要任务是制造和维修农具、日常生活用品。当时他就在铁业社打铁,打出的农具都卖给了农业社,铁业社每月都能给村上挣几百块钱。除此之外,铁业社还给群众修理一些生产、生活用具,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铁业社生意不好关了门,他就到县城开了一家铁匠铺。如今,村上发展旅游,要恢复铁业社,村干部就把他特意从县城请了回来,每月给他2000多元的工资。另外,铁业社的收入也归他所有。今年,靠着好政策,梁玉前只出了1万多元,就住进了村上分给他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
  记者跟着梁玉前来到他所居住的小区。进入小区大门后,一排排红色的楼房排列整齐,院内的行道树绿树成荫。梁玉前的家刚刚装修完毕,每个房间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沙发、茶几、电视机等家具和电器应有尽有。“我真是没想到,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能住上楼房,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你看着现在的电视,有几十个频道,都看不过来。”在新居里说起现在的生活,梁玉前一脸欢喜。
  和梁玉前情况相似的还有王彩虹。她在村上经营一家土特产销售店,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店里用标准的普通话向前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游客推销土特产。她告诉记者,她的小店每天的营业额有近千元的收入,丈夫石宝林在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月收入有3000多元。现在家里买了车,也住上了新房,她感觉日子越过越美了,“和城里人没有啥区别了”。
  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告诉记者,2016年,按照陕西避灾移民搬迁计划,梁家河中心村的137户村民全部搬迁至镇集中安置小区,梁家河中心村村民土地和102孔窑洞全部流转到村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现在,旅游公司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0人。同时,村民们还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小超市、农家客栈等,实现了职业化农民的转变和“居住在城镇,产业在农村”的生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