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烧”音乐 爱生活
本报记者 崔东
乐迷在组装音响
马越打击架子鼓
组装耳机的配件
  音乐发烧友们可能是科班出身或者有音乐天赋,抑或就是钟情于音乐。他们通常对音乐特别敏感,能听出音乐的瑕疵,追求无损音质音乐。他们“烧”设备、搞收集、听小众音乐……对于好的音乐异常珍惜。他们可能会在某一段时间内专听某一类音乐,通过长期对音乐的专注研究,对音乐风格如数家珍,对设备参数和型号了如指掌,他们可能会自己做音乐或者以音乐为生。
  换上“发烧综合征”
  走进任伟的房间,两个硕大的音响醒目地摆放在沙发前面,沙发旁边的桌子上摆满各种小物件,有数据线、耳机、电焊接、铝线、音响专用电源稳压器等等。桌子旁边还放有两台不同能效的功放机,可以调试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各有特色。
  任伟是一个十足的音乐发烧友,两个大音响就是前不久他和朋友一起组装成的。“别看这两个看起来很笨重的木箱子,它可是我花了不少钱,按照我要的标准买回来的零部件,自己组装成的。音质特别好,声音听起来非常纯净。”任伟开心地向记者介绍。
  任伟爱上音乐始于20年前,那时候的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追逐时代潮流,喜欢流行音乐,也就是在这期间培养起他对音乐的爱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任伟说:“在那个年代,互联网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社交软件也很少,年轻人们听流行音乐就感觉到很时尚,心情不好的时候,音乐让人可以解闷,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为了追求更纯正的音质,任伟经常买音响组件回来,自己改装音响,这样可以按照他需要的音响标准组装成自己较为满意的音响。在出差或是旅游的时候,任伟也总会抽出时间去电子商城逛逛,了解音响、功放等设备,有时候和商场老板及遇到同样是音乐爱好者的顾客一起探讨起来。
  “有一次我和我妻子去西安逛商场到音响专区,遇到一位卖音响的老板,是一位音响发烧友,不一会儿我们两个就聊得热火朝天,老板聊得兴起拿来不同厂商的音响放着音乐,我们一边听声音效果,一边探讨对比,整整待了一个下午,让站在一边的妻子等得着急还生气了,离开时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好友,现在成为好朋友,音乐让我结识了好多这样的朋友。”任伟高兴地告诉记者。
  任伟在音乐设备方面追求很高,但在物质生活上倒是不讲究。他穿着朴素,开着普通的小汽车,但是车里面配置的音响设备却是高端的。在他的朋友圈里,他是最早在车里面装MP3音乐的人,谈起国际一线音响品牌,任伟如数家珍,一口气说出一连串的品牌名称。
  任伟向记者介绍:“德国、丹麦、英国和以色列生产的音响品质最好,当然这些原装产品都很贵,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也经常托朋友去香港买些零部件,然后回来自己组装,大伙一旦知道谁买回来新设备或是组装起一个新音响,大家就都跑来在一起听听,感受和品味一下,这个分享的过程很重要,非常享受。”他说,不管音响设备怎样,人才是最重要的,能和既有欣赏音乐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又能在技术方面懂点的好朋友在一起听音乐,对于生活以及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很重要。
  采访间,任伟播放音乐,将自己组装的一个耳机让记者戴上试着体验,音效果然是不一样,音质非常纯正。“好的音响发出来的声音有种润滑感,就像泉水一样清澈,给人以录音棚里一样的感受。”他深有感触地介绍。
  在他的工作台上,放有他自己动手做的木质焊接架、放线圈的底座盘,还有一个正在改装中的小音响和自己装配的LED灯管。“发烧友追求线材、电源等发声源的东西,我经常在淘宝网上买铜线和接头,然后回来自己组装。”任伟拿着接好的数据线展示着说。
  任伟从买手摇唱机开始,到买磁带、光盘、CD机,再到现在的数字音乐设备,音乐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他还存着好多原来收藏的磁带,也偶尔拿出来听听,可以回忆过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老味道。
  “功放机也很重要,如果里面是电子管元件,放出来的声音柔、甜、暖,但晶体管出来的声音冷硬。听着不同音乐的旋律,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情感反应和情绪感受,音乐是全世界无国界语言,给人以同样的情感表达,我现在收集的歌,我一辈子也听不完。”任伟笑着说。
  和任伟一样,刘建华喜欢音乐也有些年头了。25年前,刘建华为了收藏一张迈克·杰克逊刚刚发行的CD碟,只身一人专门跑去深圳购买,回来后他没有机子,经过向朋友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一个朋友的朋友有一个CD机,他辗转借回来一连听了几天,算是过把瘾。现在,他收藏的CD碟片放了满满两柜子。
  “那会儿我们流行听着音乐喝蓝带啤酒,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拍成的电影,里面的插曲有几首是夏奇拉演唱的,一首一首挨着听,百听不厌,为了能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含义,看翻译过来的歌词,后来还专门查找有关夏奇拉的资料,了解她的个人信息,这样歌曲听起来才更有味道。”他说。
  刘建华回忆:“初中毕业后,我考上重点高中学校,想着自己心里一直向往买一台录音机,这回终于有了机会。于是,每天晚饭过后,看到父母歇下来,就向他们要求,后来他们终于买了一台双卡录音机奖励我,兴奋得当天晚上睡不着觉,那会儿有双卡录音机就感觉是很牛的事。”现在,他利用工作之余,还经常在计算机上运用音乐制作软件合成音乐,制作出很多独特的音乐,分享在微信朋友圈。 
  马越在他的音乐培训班
乐迷在维修音响
乐迷在维修音响
乐迷在维修音响
  将爱好变为事业
  
谢耿华的车里面,音响每次都开得很大声,走在路上也时常戴着一副大耳机放着音乐听。1981年出生的他,家里更像一个音乐俱乐部,墙角装着小音响,地板上放着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多种乐器,茶几摆在中央。回到家里,他很自然地坐在沙发上,顺手拿来一把放在旁边的吉他弹上几下,这里是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喝茶听音乐的地方。
  谢耿华说:“上学时候,我就听崔健、汤潮、黑豹乐队、Beyond乐队,大概是从那时候受到影响,就感觉音乐是一件让人很愉快的事情,那时流行一句话叫‘有了音乐就没有世界末日’,年轻人都追音乐风,赶时代潮流。”
  那时候买一盘磁带五块钱,谢耿华为了能买上一盘磁带,在上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废铁就捡回家,积攒废铁卖了十几块钱,买了两盘磁带,之后就反复听。“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候,我买了一盘郑智化的《水手》,然后家里又给我买了一台大录音机,能装六块电池,一次能听好几个小时,太费电了,电池几天下来就没电了,家里嫌我买电池费钱就把录音机藏起来不让听了,现在说起来都很痛苦。”谢耿华笑着说。
  到后来,谢耿华又爱上了吉他,但是买吉他对于他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说:“上初中时,看见别人抱着吉他非常羡慕,直到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朋友家里有一把吉他,我借回来玩了几天,抱着吉他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一把就太好了,后来自己挣钱买了一把红棉牌吉他,才算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练了一年后基本上会弹些简单的曲子。”
  上大学期间,让谢耿华认识了更多音乐爱好者,学校举行文艺晚会时,他们联合组成乐队参加演出,还多次获得学校奖项。大学毕业后,他正式开始走上音乐之路,准备从事音乐工作。刚开始跑酒吧当吉他手,一个月下来挣的钱几乎全部用于买各种乐器和设备。
  “说实在的,用自己挣的钱买乐器,自食其力,感觉是一件很自豪的事,终于可以利用音乐挣钱来养活自己了,同时认识好多乐队歌手和喜欢音乐的朋友,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也为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的元素。”谢耿华说起音乐来就满脸笑容。
  现在,谢耿华是一位自由音乐人,他们有一个音乐圈,有演出朋友们都会联系他一起参加。此外,他还承接一些配乐和录制音乐的活,利用计算机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在建党90周年之际,谢耿华参加了延安市“我把青春献给党”的庆祝文艺活动。2012年,他和延安本土歌手冯晓荣参加山西省太原市“民歌春晚”。闲暇时的他,有时候在家里叫来爱好音乐的朋友们,组成临时乐队,一起热闹一阵。
  同样是音乐发烧友的马越,也将他对音乐多年的爱好变为他的事业。今年30岁的马越,办起了音乐培训班,在教室里,记者看到好多孩子正在练习着各种乐器。四年前,马越大学毕业后回到延安开始自主创业,他利用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办起了培训班。
  “我从上初中开始接触音乐,我哥就是一个音乐迷,所以是受他影响的,高考以后到山东上大学,远离家的孤独,是音乐陪我度过那段时间的。报音乐班学费很贵,我没有钱报班就蹭课,有时间还到音乐学院偷听讲课,等别人上完课走了后自己开始练习,很渴望能接受专业的音乐培训。”马越回忆。
  为了能买到一把吉他,马越利用假期打工攒钱,再加上平时省吃俭用,他在大学二年级时候买了第一把吉他,还和同学们组建了一支乐队。他说:“那会大伙为了买乐器,乐队到处演出,有酒吧、咖啡屋、庆典仪式等,我挣的钱都买了乐器,虽然也辛苦,但是想起对音乐的热爱,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与其他乐迷相比,马越更执着于音乐里面的故事。“音乐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我经常听有些歌听到可以让自己流泪,有次听一首《巴黎漫步的女人》歌曲,听着就想在巴黎这样浪漫的街头上,有一个能漫步的女人,肯定会有什么故事,于是就这样放飞想象,畅想会是怎样的画面。”他说着大笑起来。
  在马越的每一个培训教室里面,记者看到,马越对墙壁都做了隔音层,不同专业的教室里配置有不同的乐器,处处体现着专业、活泼和音乐所具有的愉悦元素,也体现出马越对于音乐所具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