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党报展览大厅,有一幅照片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照片中的主人正在伏案奋笔疾书,面庞消瘦却明显泛出浮肿但目光依然坚定,他,就是英年早逝的《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
这时他生前最后的一张照片,也是他生命最后的写照。
杨松,原名吴绍镒,湖北大悟县人。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研读马列主义。是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翻译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挽救危局,他长期深入东北抗日敌后密营。喋血苦战,主持完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
1938年春天,杨松来到延安。1941年,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一份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并任命杨松出任报纸总编辑。
《解放日报》创办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报社规定每天必须发表一篇社论。杨松在处理繁重的日常事务外,还承担了撰写社论的重任。报纸创刊一个月,他就写了29篇。繁重的写作任务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终于拖垮了他的身体。而早年在东北游击战时患上的肺病,后来在苏联已经治愈,此时旧病复发。开始,同志们劝他到医院看看,他总是嘴上答应,但一工作起来就忘得一干二净,以至于病情加重才被迫住进了中央医院。
躺在病榻上的杨松还是惦记着报社的工作。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靠着枕头为报社写文章,有时竟通宵达旦。身边的同志不得已,只好将笔和稿纸收起来,他急切地恳求说:“时间对于我太宝贵了,请把笔和稿纸给我吧!”望着他那被病魔纠缠而浮肿的脸庞,同志们无不偷偷落泪。
由于延安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肺病竟成了不治之症。1942年11月23日,年仅34岁的杨松离开了人世。
遵照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清凉山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下。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兵力向延安发动重点进攻。清凉山再一次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之一。空袭过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清凉山那棵高达挺拔的青松。
但是烈士的血肉已深深地融进了清凉山,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清凉山那棵高大挺拔的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