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9日
受骗的背后是孤独
本报记者 牛敏
  近年来,空巢老人受骗的案件屡屡发生,2015年年初,海淀警方抓获了一个特大销售保健品诈骗团伙,该团伙在京设有15个服务点,用事先设定数值的“高科技”仪器为老人“免费体检”出“严重疾病”,趁机高价推销保健品。进价200多元的所谓“细胞营养液”被卖到1.1万余元,价格翻了近50倍。
  同年11月,犯罪嫌疑人姜某在山西省平陆县以商家搞促销活动为由,对老年人进行虚假宣传。声称参加该促销活动的村民,可以享受500元购买价值2000余元的阳康乐牌羊毛被,且货款次日全部返还的活动。空巢老人车某、周某等十多人购买了19件羊毛被,共计现金9500元。
  老年人也成为非法集资案件的主要受害者。广州市越秀区法院日前连续审理了两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案值达2亿多元。受害者大部分是老年人,不少人一辈子的积蓄一夜蒸发。而上海市黄浦警方去年侦破的一起特大诈骗案中,一家“空壳”公司从2014年9月到次年2月,半年时间集资诈骗金额高达500余万元,80余名被害人全部都是老年人。
   骗子套路深老人太“天真”
  饱经风雨、阅历丰富的老人,为何成了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主体呢?
  骗子宣传手段多样,甚至形成体系。行骗者不仅在户外派发宣传单,还设法从网上、其他公司收集老人的联系电话,逐一致电联络。为提高搭讪老人的成功率,他们还专门编写《邀约话术》教程,以投资理财为切入点蒙骗老人投资。为消除老人签订合同时的戒备心,嫌疑人精心准备了一套“不高于银行4倍利息,不算违法”的虚假说辞。
  利用信用度高的场所、机构行骗。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一支行客户经理在银行的经营场所内,以帮助投资理财等为名骗得资金2400多万元。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老太接到“上海公安局”打来的电话后,执意将款项汇给对方。面对银行报警叫来的民警的阻拦,王老太不断重复“他们说是公安局的,公安局还能骗我吗?”
  贴国家政策标签进行诈骗。在广州的一起理财诈骗案中,诈骗分子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等噱头非法集资,被害人大部分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而有些犯罪人向被害人推销保健品行骗时,冒用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大医院和各种医学研究机构以及“老龄委”等机构和协会的名义,骗取被害人的信任。
  步入老年后,人的心智水平有所弱化,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下降,缺乏识别骗局的能力。加之个别老人“贪小便宜”心理以及“希望成功”等心理原因,会出现固执地瞒着家人、自作主张不计后果进行投资的情形。
   屡屡受骗的背后是孤独
  除了骗子套路深,老人太天真之外,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也远远不够。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对全国29个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区老人做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四成的老人存在抑郁问题,比起一二十年前有明显提高。相关部门针对老年人的防骗宣传工作较薄弱,老年人的投资理财渠道匮乏,看病就医和养生保健问题缺少政府扶持和指导,轻信所谓特效药、神药、进口药。
  统计发现,被骗老年人大多未与子女共同居住,有的还是丧偶后独居,缺乏家庭关心照料。同时,在社会中,老年人没有可以信赖的排解情绪的场所;在家中,由于中国人内敛迂回的情感表达方式,加之传统文化中长者一向以淡泊、睿智、悠然的态度示人,导致老年人及其子女都会觉得,将自己内心孤独、多愁善感和焦虑等心态向子女排解,是一种没有尊严的行为。骗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这种心态,和他们进行更加舒服自在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倾听的尊严,伺机行骗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老年人的防骗问题,是一个亟待正视并关注的大问题。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了10%,标志着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除了典型的“以房养老”骗术之外,至少还有中奖诈骗、电话诈骗、街头诈骗、医疗诈骗、讲座诈骗、高回报诈骗、养生保健诈骗、小恩小惠诈骗、假冒伪劣产品诈骗等。这些个五花八门的骗术,虽然花样繁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诈骗目标,都是弱势群体中的老年人;他们的觊觎对象,都是老年人的钱包与存折里的养老钱。
  面对纷繁复杂的骗局,老年人的家人,是实施防骗保护的重要力量。“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进入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不少骗局都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借尸还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经验,应对诈骗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其实,并不是老年人有钱好骗,而是这些老人多数时候儿女不在身边,而骗子又很容易利用这点,充当儿子女儿的身份问候老人、感动老人,老人觉得他们比自己的子女待自己要好,心甘情愿得买产品、上当受骗。作为子女,多一点关心,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能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