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3日
情系患者 刻苦钻研
——记第十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顾莉莉
  顾莉莉,陕西榆林人。2000年8月起,就职于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从事眼科临床一线工作。她刻苦钻研,努力进取,心系患者,践行服务,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延安市科学技术协会论文一等奖。
  刻苦钻研,努力进取
  2006年起,顾莉莉主要从事眼底病专业的诊治,尤其在梅毒感染性眼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6年12月,她接诊了第一个眼梅毒患者,以双眼视力减退1周来科,经过细致的检查,依旧没搞清楚患者的病因,只能以葡萄膜炎建议其住院治疗。患者经济条件比较好,选择到西安四院住院。
  3个月后,患者再次来复诊,整个人似乎老了10岁,听其讲述自己的就诊过程,顾莉莉深刻体会到误诊漏诊一个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患者几乎是涕泪交加叙述自己的就诊过程,在其用过大量的激素后,眼病未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后来全身都出了一些斑疹,才到西京医院化验,被告知自己患了一种性病。她万念俱灰,不知道如何面对,几乎快得精神病了。经过长达1个月的误诊,又经过1个月的治疗,最后的结果是:只能看见走路。
  眼梅毒这个疾病对顾莉莉来说太陌生,她反复查询了大量资料,仅有少数个案报道,关于眼梅毒的影像学资料几乎没有。原因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梅毒几乎绝迹,关于眼部的一些特征性资料,包括教材、书籍里,叙述的都比较少。无奈,为了把梅毒性眼病的特征搞清楚,顾莉莉把该患者的眼底造影片反复地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这个眼底图,她都会想象:因为眼科医生不认识这个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创伤,可以说,她的第一个梅毒病人后半生几乎毁在这个病上了。
  顾莉莉当时刻苦钻研,只为下一个病人出现时,别再漏诊。结果不到3个月,又有一个相类似的患者来就诊,经过反复比对研究后,明确诊断出延安市人民医院的第一个眼梅毒患者。
  随后,只要遇到相类似的患者,她都不忘给患者查一个血化验,排除梅毒,其中,有人是阳性,也有人是阴性。大概确诊了5个左右的患者后,基本对这个病的重要特征有所掌握。并不断请教上级医生、皮肤科医生,查文献,找资料。
  不断探索,成果颇丰
  2008年,顾莉莉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继续教育会议,请教了协和医院叶俊杰教授关于眼梅毒的一些特征,教授作了指导,并建议她尽快整理相关资料发表,认为这些资料弥足珍贵。于是,顾莉莉的第一篇关于眼梅毒的文章发表在《中华眼底病杂志》。
  文章中涉及患者的脉络膜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属于国内首创。对眼科同仁认识此病具有很大的价值。随着自己的认识逐渐提高,她对梅毒在眼部的一些特征性改变几乎是一眼就能看出,也深刻理解了想真的掌握一种疾病的本质,必须对它反复研究,直到有一天,掌握了其内部的规律。而这时,不管它以什么样的隐蔽形式出现时,都逃不出医生的火眼金睛。
  不仅在眼梅毒方面,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一些探讨,以及其他一些眼底病方面的诊治,顾莉莉也在不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法?并把自己的一些科研理念总结书写,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眼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科研成果分别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延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2项。主持完成延安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
  不忘初心,践行服务
  顾莉莉始终不忘自己最初是怀着怎样激动的心情来到延安市人民医院的,更让她高兴的是能受到德高望重的吴栋主任的教诲、鼓励。对待患者,她始终本着“服务”之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在她确诊的那么多梅毒患者里,她从未对患者表现出一丝嫌弃,始终给他们鼓励,积极为他们解决问题。至此,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已为78位患者确诊了梅毒性眼病,并做了正规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良好。多数患者通过青霉素治疗,花费也比较少,粗略计算,平均每位患者花费大概在3000元左右。说到为患者服务,顾莉莉是热心加耐心,从来不对患者发火,总是为他们着想。她始终无法忘记自己曾经诊断的一位患者,儿子流着泪说,大夫,我妈妈的眼睛还能看见不?她以后还能不能自己走路了?正是由于这样的问话,她瞬间体会到患者和家属心里到底有多恐惧,每每想到这里,她都不禁热泪盈眶。有多少患者,需要医生的倾力帮助。
  来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包括延安各县区、榆林、东胜、新疆等地,还有一部分患者在多家医院就诊,因未查到病因,治疗效果差,视力进一步下降,最后在延安市人民医院被确诊。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争取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最佳时机。
  工作10余年来,顾莉莉始终不忘初心,刻苦钻研,努力进取,在科研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做到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