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 ●米脂县杨家沟毛主席转战陕北革命纪念馆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今年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本报记者随市记协等单位组织的“转战之路新风貌”采访团,沿着党中央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采访,追寻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用镜头和笔触反映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上的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展示新时期我市及陕北脱贫致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
9月10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到达了米脂县杨家沟。当晚,我们住在村里一户四合院式窑洞的农家院里。据说,习仲勋在杨家沟时,也曾在此居住。
杨家沟位于县城东20公里处。这里被誉为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小北京”“中南海”,也是当时陕北最大的地主家族——杨家沟马氏地主庄园所在地。
1947年11月22日下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经前王家坪、桃花峁、东白家沟、李圪劳、巩家沟等地,行程30华里,到达杨家沟,在此一直住到1948年3月21日,历时4个月,是转战陕北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杨家沟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指挥了西北和全国解放战争;召开了重要的“十二月会议”;毛主席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研发讨论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号召全党“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开展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毛主席在杨家沟的窑洞里撰写了40余篇光辉文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1948年2月12日,西北野战军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纵队分别从米脂、绥德、清涧、延安地区向宜川开进,16日分别到达延安以东甘谷驿、延长等地;第二纵队由晋南曲沃地区西进,准备由禹门口渡黄河参加宜瓦作战。2月28日,西北野战军发起瓦子街战役,3月3日胜利结束。
现如今,杨家沟已成为马氏家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人们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体味博大的地主庄园文化,领略厚实豪放的黄土风情,观赏独树一帜的窑洞建筑艺术的理想之地。
据资料记载:毛主席在杨家沟居住的就是当时马氏地主马醒民家的庄园。马氏庄园以扶风寨为主,占据数十个山峁沟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拥有最大的窑洞庄园,极具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庄园以窑洞为主,其建筑形式主要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规划建设有龙眼(南北炮台),龙角(观台),龙嘴(圪凹水井)。新院坐落在“九龙口”山峁上,由代表马氏庄园建筑最高水平的本村留学生马醒民1929年亲自设计监修。
走进“新院”大门,暮色中,院子中央的主席雕像肃穆庄严,整个建筑把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哥特式的窗户与中国式的廊檐石雕浑然一体,既体现了西方建筑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之雄伟。
从“新院”一侧的防空洞进去,曲折迂回到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这里也是当年的马氏讲堂。“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家族深刻的文化印象。“耕为本务,读为荣身”是马氏家族的耕读传家思想。历代马氏家族取得功名者比比皆是。1915年,同盟会会员马师承回杨家沟开办了陕北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开辟了陕北男女平等受教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马氏家族人才济济,遍及中外。据90年代不完全统计,仅马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就有167人。
山下,南北扶风寨外围均建成双套城墙,各设两道城门。南城门为马冀村门和扶风寨门。内有供水排水设施,讲堂祠堂、戏院广场,统一规划、依山造势,功能齐全。
夜晚,房东大嫂为我们准备了绿色无公害的农家饭,干净的被褥。她说:“政府免费整修了原来的地方,让我们好好经营。”她家的“四合院”窑洞也有近百年历史,现在自来水接到了灶房,院子里有下水道,俨然与城里一样。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毛主席旧居内见到了米脂县退休干部柴先生,他与爱人带着从北京回来的小孙子一起来这里参观,他说,有一件事能表现出米脂人对毛主席的深情厚谊。据柴先生介绍,如今旧居里的毛主席像,是70年代由米脂县机械厂工人雕塑而成。那时,被摆在了街上,工人们心疼它,便把它搬到了会议室,直到2000年左右,厂里改制,会议室要做库房,才被移到了旧居。
参观中,讲解员告诉我们,米脂人淳朴厚道,杨家沟人更是如此。民国18年,陕北大灾,马醒民在灾荒年兴建起“新院”,以工代赈,历时10年,缓解了许多贫民的生活困难。毛主席和党中央到杨家沟后,他又将“新院”捐给国家。抗日战争期间,马氏地主集团积极响应减租减息政策,仅光裕堂就给三五九旅赠送了粮食1700石。1948年3月21日,毛主席离开杨家沟时,曾深情地对送行的群众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祁小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