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双枪将军”向仲华
郇勒
  向仲华(1911-1981),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土家族,湖南省溆浦县观音阁镇乡浆池湾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之一。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向仲华,人称“双枪”将军。他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新华社业务负责人,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人民解放军第68军政治委员,军委装甲兵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率部参加平津、太原等战役,参与指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一手提枪杆子,一手抓笔杆子,人送绰号“双枪将军”。
  1930年8月,向仲华到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红8军军部任秘书。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向仲华协助团长何思栋指挥了两场重要战斗——黄破战斗和草台岗战斗并取得了胜利。向仲华文笔很好,堪称红军队伍中的“秀才”。1935年10月,长征队伍到达陕北后,向仲华担任“红中社”社长,编辑油印在陕北复刊的《红色中华报》。由于人手短缺,从采访到油印全由他一人包办了,艰辛的付出使得他在部队知名度很高。1937年1月,红中社更名为新华社,向仲华为社长。
  此时新华社的社址在延安城内一座教堂的斜对面,工作人员仅3人,廖承志负责翻译全部外电,向仲华主编《新中华报》,并负责编写新华社国内广播部分稿件。中央首长对新华社电讯非常重视,廖承志回忆说:“每天晚上11点至12点钟的时候,毛主席一定来看当天第一手消息。他看国民党的消息,看国际方面的消息,看来自解放区的消息,每天晚上和我们在一起,坐上一二个钟头,一面看,一面问一些问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当晚,新华社电台抄收到国民党中央社关于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当地驻军奋起抵抗的新闻,向仲华直接送交毛泽东。毛泽东看过电讯后,让秘书拿来一张地图铺在桌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卢沟桥所在位置,看完后,对向仲华说:“你们今晚要继续抄收这方面的消息,不要遗漏,有什么消息,随时送来给我看。”1939年1月,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社分开,分别成立编辑部门。从此,新华社成为独立机构,由向仲华负责管理。
  解放战争爆发后,向仲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1947年12月6日,晋察冀军区第6纵队成立,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1948年11月下旬,平津战役开始。第6纵队的任务是攻打河北万全,进逼张家口。向仲华和文年生指挥第17旅突破万全城北门,全歼守军,生俘国民党县长以下960余人。1949年1月,第6纵队改为第68军。4月20日,向仲华与文年生指挥部队将困在新城碉堡里的500多名国民党军全歼,24日晨向太原城发起总攻。向仲华与文年生指挥部队从大北门以西攻入城内,歼灭守敌8.4万人,解放了太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延安新闻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