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东渡黄河(资料照片)
87岁的薛国保,站在自家院子的硷畔上,向记者介绍当年东渡的情形。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当年曾参与护送党中央、毛主席东渡黄河的船工。
回忆起当年参与护送党中央、毛主席东渡黄河的情形,薛国保(右)仍然十分激动
远眺毛主席当年东渡黄河的吴堡县川口渡口 今年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本报记者随市记协等单位组织的“转战之路新风貌”采访团,沿着党中央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采访,追寻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用镜头和笔触反映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上的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展示新时期我市及陕北脱贫致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黄河在吴堡县域内流过时,平静缓和,是母亲河最温柔的模样。
10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山神庙旧址。此处正在施工,工人们铺地砖、铲沙,特别忙碌。据了解,工人们正在修建的是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路边毛主席东渡的牌子还在,但以前立在黄河边的纪念碑不见了,据说以后还要更换新的。在工人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的见证者——老船工薛国保。他是当时送毛主席东渡的船工之一,但毛主席并没有在他的船上,而是在当时岔口区水手工会指导员、共产党员薛海玉(已过世)的船上。
不劳烦老百姓,首长们在河滩上吃便餐 194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已经整整一年了,全国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月9日下午,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派人把汪东兴和叶子龙找去,毛主席说:“中央前委商议,准备东渡黄河。因为现在全国各战区、敌占区斗争形势的发展对我们越来越有利,我们在大范围内已由被动转为主动了。以前蒋介石赶我们过黄河,我们偏不过,在陕北拉着他的队伍转圈子。一年后的今天,我认为过黄河的时机到了,中央再留在陕北就不合适了……”
3月23日上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来到川口村园则塔渡口。这时候,黄河岸边已有木船停靠在那里,几十名健壮的黄河水手,早已做好了摆渡的准备,中午饭时,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首长就坐在河滩上吃了一点便餐,吃的都是随身带的干粮,没有打扰当地的群众做饭,当地县区干部看见主席这么艰苦,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中央首长,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一再向首长表示歉意。
这时,毛主席听见了,便对他们说:“我们这么多人,没有准备在你们这里吃饭,我知道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是艰苦的,所以就没有事前让你们准备饭,我们打游击,在外边吃饭惯了,这没有什么关系,我知道陕北的人民对我们很好,现在要离开陕北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谢谢你们,陕北的乡亲们。”说罢,毛主席举起右手,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挥手致意。
时任岔上区水手工会指导员的薛海玉在汪东兴的带领下,来到毛主席面前。毛主席问薛海玉:“从这里过黄河好过不?”薛海玉据实做了回答。忽然,薛海玉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位50多岁的部队首长的嘴唇下边有一颗痣,面貌与自己在区政府会议室里见过的毛主席画像一模一样。
万万没有想到,渡河的竟然就是毛主席。他太兴奋了,他多么想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给毛主席说几句知心话,然而18岁就加入党组织的薛海玉,深知党的纪律,所以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己,决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一定要让主席和部队顺利渡河,保护好主席的安全。
薛海玉老人在世时回忆说:“党中央毛主席过河前,这里的水大、浪高,平时船根本靠不了岸,凡上船装货,必须靠人蹚水背扛,或者支架几块路板,实在麻烦。奇怪的是,月23日这一天,河水竟然十分平稳,浪也小多了,河畔成了靠岸的好码头,船直接就能靠岸,毛主席直接就上了船,大家当时就纷纷议论说,这一定就是天遂人愿吧!”
当时,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捣乱破坏,确保党中央机关东渡的顺利进行,有关部门还专门在川口渡口以北的葭县(现在叫佳县)木头峪渡口、以南的碛口渡口、宋家川渡口、杨家店渡口、石岔渡口、延川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行动,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工作。
成功渡河后,主席依依不舍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薛国保今年87岁,15岁开始跟黄河打交道,66岁才从船工岗位上退下来,和黄河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人身形瘦削、腰微驼,头上缠着过去陕北汉子都会缠的白汗巾,眼睛炯炯有神,脸上的皱纹仿佛条条游弋在黄土高坡上的沟壑一般,记载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当年送毛主席东渡的人都不在了。比我老的都去了,比我年轻的也都去了只剩我一个了。”薛国保感慨地说。
老人年事已高,记者扶他坐在了凳子上,薛国保轻声唱了一首流传在当地的民谣:“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毛主席来到川口滩,下了船该往哪儿搬,他说陕北是个红带班(方言,意思即陕北是个好地方)。”他还简要介绍了船工送毛主席东渡的故事。
薛国保回忆说:“汪东兴提前十来天秘密地雇人买船,我们这些船工水手也是雇的,薛海玉是我们选的头儿。”
据资料记载:1948年3月23日上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来到川口村。在黄河岸边,毛主席有感于黄河水的浑浊,说要整体规划和治理。毛主席让送行的人转达他对陕北老乡的问候,感谢老乡在转战陕北时给的大力支持。他说,党中央和自己不会忘记老乡对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一片深情和友谊。
从中午一点开始,毛主席登上第一艘木船。周恩来、任弼时登上第二艘,陆定一、胡乔木登上第三艘……平时偶有风浪的黄河,那天出奇的平静。望着渐渐远离的渡口和岸边聚集的人群,毛主席眼眶湿润了,他吩咐叶子龙给他拍了一张脚踏黄河、背靠陕北的照片。
半个小时后,到了黄河东岸,薛海玉稳住船,毛主席下船后回望了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
“那时候,黄河的水可大了,水都靠崖了,水面上船很多。”薛国保说道。我们现在看到的黄河已经缩小了许多,靠崖的不是水,而是沙滩和沿黄公路。黄河上有了众多的跨河大桥,河面上渡河的木船早已消失不见,上下游有许多抽沙船。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的很大一部分修建在河滩上。
黄河船工这一古老的职业,在这里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时光退回到七十年前,见到毛主席时,薛国保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已经当了两年船工了。“高大、圆脸、年轻”,这是薛国保见到毛主席的第一印象。
薛国保的木船上有八九个水手。他在的这艘木船在一次运送战马途中发生了意外。“和我同船的有个叫张演(演字只作标音用,老人记不清是哪个字)的,一不小心,一匹马在他右大腿上踢了一下。张演的腿受伤了,这事很快让毛主席知道了,毛主席催人赶快给他打了一针。”薛国保说道。因为救治及时,张演腿上没有留下毛病,前些年去世了。
薛国保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船行到中间时,另外一艘船上有一匹马掉到河里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匹马居然会游泳,它又游回川口村这边了。后来,又有船把这匹马送到了对岸。记者根据查阅资料得知,薛国保说的这匹马就是毛主席的坐骑小青马。大家都说小青马有灵性,它是舍不得离开陕北呢。
薛国保告诉记者,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队伍庞大,船工们运送了好几天,才把大家都安全送到黄河东岸。那几天天气特别好,风平浪静,运送得十分顺利。
采访时,薛国保老人一直热情地招呼大家吃自家晾晒在门前的大红枣。时代变了,但陕北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没有变。他的老伴瘫痪,现在老两口主要靠政府的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生活。采访结束起身告别的时候,老人颤颤巍巍地从门前追到院子边(他们家住在半山坡上,没有大门),一直目送我们下山离开。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祁小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