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7日
我市加快培育壮大特色致富产业
实现在册适宜发展产业贫困户全覆盖
  本报讯(记者 惠慧)11月15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脱贫攻坚延安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全市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市农业局加快培育壮大特色致富产业。目前,全市在册适宜发展产业贫困户1.5898万户4.9317万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夯实筑牢了群众脱贫基础。
  据市农业局党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刘宇梁介绍,为大力培育致富产业,我市重点围绕苹果、蔬菜、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全面实现了“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致富产品”的目标。目前,全市13个县区全部为省级苹果基地县,预计年底种植总面积将达到364万亩,产量330万吨,产值110亿元,带动近百万农民从事一二三产,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苹果种植总面积12.5万亩,挂果面积6.8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8.2万吨,产值2.7亿元,贫困户苹果产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苹果生产、果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产业基地。我市以苹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的经验,先后12次在全国产业扶贫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发展,有效地带动了贫困群众进入参与到特色种养、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各个环节。在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评选中将带动贫困户的数量作为入选的前置条件。探索形成了经营主体带动型、互助合作扶持型、农业项目支持型、“支部+贫困户”型等9种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受益,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据悉,为解决贫困户在参与产业发展中,技术技能短缺现象,市农业局加大面向贫困人口的普及性技能培训,组建了市县两级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24小时公开接收贫困户个人技术需求。市各县区体制内技术服务人员1609人、体制外技术服务人员537人奔赴在田间地头,为贫困户开展上门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手把手地教技术、传经验、强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