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1日
光伏“嫁接”农业
采摘园里结出“致富果”
渭南日报记者 郭艳
中节能光伏农业休闲采摘园 渭南日报 雷沛 摄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们对传统农民耕作的印象,可是今天的农业大变样了,屋顶农业、阳台农业、厨房农业已经悄然兴起,农业早已和创意、科技、旅游及互联网等结合,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与气质。在大荔县许庄镇东汉村,中节能光伏农业休闲采摘园就通过光伏“嫁接”农业,走出了“时尚范儿”。
  与其他农业企业不同,中节能光伏农业休闲采摘园远远望去,是一片太阳能光伏板的“海洋”,不像是一个农业企业,反倒像是一个科技企业。这里棚顶绿色发电、棚下绿意盎然,每年可解决当地近千人的就业问题。
  “提到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它集光伏发电、大棚农业种植及农业技术于一体,通过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将大棚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流接入就近变电站并网发电。”中节能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荔项目负责人张庚介绍说,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力还能解决农业大棚的保温、升温问题,与生物杀虫灯、营养液循环系统、植保设施等作用,达到农业和光伏新能源发电的完美结合,达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的立体利用效果,不用担心土地被撂荒。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据了解,“光伏农场”项目占地1034.25亩,是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其中,一产为设施农业大棚项目,以冬枣、花卉、时令瓜果等为主,建成大棚336个,大型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2个500平方米,标准化育苗工厂4500平方米,7月底农产品已全面上市。二产装机容量2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已于2014年12月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2338万千瓦,节省标煤约7084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万余吨。三产旅游观光项目,已完成观景台、光伏科技馆、百亩生态长廊、观光采摘园及9公里电瓶车观光通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光伏、旅游、科教”四位一体的立体发展空间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张庚告诉记者,园区的建设,不仅把原来的盐碱地变为可耕种良田,其后期服务项目、生态果蔬种植以及配套产业拉动发展等,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让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
  “他们不仅有土地流转资金和务工工资两份收入,还有种植带动的收入、旅游观光的收入。”张庚帮东汉村的村民算了一笔账: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每亩土地每年的租金是900元,实现了土地固定收益;当地农民优先在企业从事劳务,每年可解决近千人的就业问题,年增收400万元以上,群众有了工资性固定收入,不离乡、不离土实现了就业创收;项目地还建有400个农业设施大棚,由2家农业公司承包后,分包给当地群众,农民群众又转型成为农业大棚生产的经营者,“就拿我了解的一对夫妻来举例说吧。他们家的地全都流转给了我们,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女的一天劳务费是80元,男的一天100元,这样算下来他俩一年就在村上挣十万元没有一点问题。”
  四季玫、七彩椒、金辉、绿帆……在育苗中心,中节能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荔项目农业负责人刘雷正在进行智能化操作,控制室内温度,“育苗是棚室蔬菜瓜果成功的关键之一。这边是盐碱地,我们下一步计划通过种植枸杞改良土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