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白涝池建设。渭南日报 雷沛 摄 渭南日报记者 白冰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初中学这首诗的时候,老师说村子附近的涝池就是诗中描写的场景。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涝池可以这般美。
小时候,涝池是我的游乐场,尤其在暑假。晌午,大人午睡后,小伙伴就出动了,三三两两结队去涝池玩。那时的涝池很简单,一泓潭水、一片芦苇荡,还有蝌蚪、青蛙和小鱼。水特别清,能看见底,浅处莫过膝盖,深处盖过头顶。水性好的,在深处游泳;不会游泳的,在浅水区嬉戏。我是属于后者的,每次都是在浅水区学狗刨,偶尔被小伙伴拉入深水区也只有呛水的份。最热闹的还要数捉鱼了。大雨过后的几天里,水退了,淤泥多了,大伙在里面抢着抓鱼、闹着玩泥,玩是玩好了,回去可都是要挨打的。这样的光景不长,也就四五年时间。
后来,涝池变成了蚊子的天堂、垃圾池,水质一天天在变臭,面积一天天在变小,我也不愿去了,即使路过也要捏着鼻子跑。再后来,我就出来上学工作了,涝池成了一段历史记忆。
直到两年前,我跟随市上领导到大荔县调研,看到现代版涝池后,脑海中的涝池就又复原了,它依然那么美,充满了小伙伴的欢声笑语,老师教的《蒹葭》又在耳畔响起。
两年来,因着工作的关系,我见过大荔县十多个涝池。一样的是,都绿化得很漂亮,还有健身休闲设施;不一样的是形状大小不一、功能不尽相同,形状有跑道型、斗型、心型和不规则形状的,功能有蓄水灌溉型的、人文景观型的和生态湿地形的。
在看过的大荔县众多涝池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羌白涝池。羌白涝池,准确来说叫羌白湖,因为比较大,占地40多亩,水域面积超过7000多平方米。吸引我的,不仅是这里的花花草草、湖光波澜,还有独具羌族特色的八角亭台、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口健康文化长廊和家风家训艺术造型。身处其中,不但可以活动身体,而且可以涵养心灵,很舒服、很幸福。
据羌白镇干部介绍,羌白已有1900多年历史,羌白湖是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集蓄洪排涝、应急抗旱、美化环境、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今年8月建成,已经成为大荔县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让我震撼的是,大荔县把涝池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整县推进。全县已建成的涝池达到了389座,拥有冯村新庄、范家华原、赵渡大庆关、韦林东高、官池北王马等一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施工精细、设施完善的精品涝池,形成了2条精品涝池观摩线路,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标准之高实属罕见。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荔涝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