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3日
真心换真情 扶贫万里行
——房步云扶贫手记
    ●给刘生亮宣传健康和扶贫政策
    ●带刘生亮查看新宅基地
    ●给马兰英送衣服
  通讯员 高振华 整理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对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
  房步云,甘泉县电子政务办主任,作为党员干部,他在自己的扶贫工作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与贫困人口从认识到了解,让个别人从抵触到信任,以自己的真情,在双向交流和沟通中,彼此感动着和被感动着……
  房步云在扶贫工作中的所思所想颇为丰富,下面只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1
  从延安往南40公里,再沿甘泉洛河峡谷往北40公里,就是甘泉县下寺湾镇。这个镇上,我包扶井家峁村4户贫困户,从5月份开始,每天走村入户,了解情况,虽然我也是农村长大的穷小子,吃过苦,受过罪,各样农活也都会,对农村比较了解。但是,当走进李玉昌老人的家里,我还是被深深地刺痛了。
  老人今年77岁,腿部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老伴儿74岁,眼睛耳朵残疾,患有高血压和肺阻病。两位老人抱养过两个孩子,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在十几年前病故,留下两个孙子,老两口含辛茹苦地将孙子养大成人。如今老人生活十分困难,低保是主要生活来源。除此之外,闲不住的两位老人在自家院子种了点瓜果蔬菜,养了20来只鸡。每次我们去他家,老人都非常热情,问我们吃了没有?喝了没有?说太阳红杠杠的,把我们晒坏了,从来没有和我们要钱要物要牛要羊,还一个劲地说共产党好,现在的政策好,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感谢党!感谢政府!
  2017年7月10日中午,我们再次来到老人家里,刚进院子,老人就热情地迎了上来,拉着我们的手说:“快回家坐坐,这么热的天,看把你们晒的。”回家后,一定要我们喝自己熬的绿豆稀饭解暑,在我们喝稀饭的时候,老人又悄悄地煮了十几颗鸡蛋,说:“亮红晌午把你们累的,吃上几颗鸡蛋。”这一刻,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看着门外,只好说我们还要去其他人家里走访。
  含着泪水,我离开了老人的家,看着老人站在大门口送我们远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那么温暖,那么感动。
  其实我们并没有给老人多少帮助,倒是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今天签字,明天送表(册),后天挂牌牌,改天送资料,相比起有些贫困户把扶贫干部当做“摇钱树”,有些干部把贫困户当做“拖累瓶”,李玉昌老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是高尚的。帮扶这样的老人我们义不容辞,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人有个幸福安详的晚年。因为他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是平凡的庄稼人,他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精准扶贫工作在偏远的农村确实条件很艰苦,工作也很辛苦,但正是因为条件艰苦、贫穷落后,组织才派我们来,贫困户才盼望我们来。只要每一位扶贫干部都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真扶贫,扶真贫,用真心去工作,我们就一定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与贫困人口携手一道迈入小康生活,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
  走进贫困户刘生亮的家里,我被硬生生地触痛了。
  刘生亮今年67岁,侏儒症患者,还有哮喘病,没有劳动能力,妻子智力残疾,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都已成家立业,女儿也出嫁了。老刘因为脾气大,说话声音高,而且充满了愤怒,好多人都不敢上他家的门,当初分配包扶任务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帮扶,最后落给了我。第一次去他家,老刘就给我了个“下马威”,说:“姓房的,你听着,共产党政策是好着了,就是让你们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我的问题解决不了,我就要告状……”不由分说硬生生地给我上了2个小时的“政治课”,一口气提出要给他解决吃水、住房、看病等5个方面的问题。听完老刘“怒吼”一般的诉苦,我在回城的路上想,为什么老刘会这样对待下乡干部?我困惑中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带着这个疑问,几天后,我再次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迎接我们的依然是满嘴的“负能量”,当我们要给照相的时候,老刘说:“照一张一千元,如果一次给上他一万元,你们就随便照。”随便他怎么说,我们还是在他的愤怒声中完成了照相,当然也没有给他钱。就这样硬着头皮,反反复复多次去他家,听老刘的“惊人言论”和满肚子的苦水,我们始终笑脸相对,认真倾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解决问题,有时候也带点礼物,从春天一直到秋天,老刘的态度和语气也像这天气慢慢地降温了。
  10月中旬,我们再次去他家的时候,恰巧碰着他儿子和儿媳妇回家来了,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香味,原来是老刘的妻子正在炖鸡肉,爱子莫如父母呀。在攀谈中,老刘说,他也是快70岁的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到孙子,尽量能减轻孩子的负担,儿子结婚欠了好多债,他也是心急呀。临别时非要留着我们吃鸡肉,我们谢过了他的好意,老刘送到大门口,叮嘱我不要忘了他的事情。
  是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目标,老刘虽然说话难听,但他只不过是用愤怒的语言和过激的行为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让我们不好接受罢了。其实,老刘从小残疾,生活苦难,受尽不被尊重的待遇,也是可怜人,值得我们同情,也需要我们帮助,他的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需要尊重的夸张表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就能够化解他心中的愤怒,建立起正常的沟通方式,顺利开展工作。
  3
  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凉了,患有腿疾的李玉昌老人近况如何?
  9月12日,我们带了些秋衣去看老人,得知老人的自来水管坏了,因为腿脚不便,吃水困难。我们当即返城买好水管、电线、水泵等,和村支书一起去给老人搭线架管,上树翻墙,忙了半天,终于哗啦啦地来水了,老人笑得眉开眼笑,拉着我们一定要吃顿午饭。饭我们就不吃了,吃颗院子里的“洋柿子”,心里感到格外舒坦。
  走出大门,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路口,千声万谢。其实,这对我们扶贫干部来说也就是半晌工夫的事,但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中的大事。我常想,扶贫就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老百姓的事上,哪怕是一点小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可以赢得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支持。一同下乡的还有宗永红、崔伟、高志云、白东明几位。
  这天(11月2日)开展贫困户基础信息动态调整,吃过早饭,在“队部”合议后,各路人马领任务而去。我去刘生亮家核对信息,上硷畔后,看见老刘在磨盘上坐着晒太阳,我也顺着坐下,和老刘拉话核对信息,不料,老刘突然发怒,一阵寒风般怒吼地说着自己的各种不满。我们静静地认真听着,半个时辰后,老刘终于平静了下来。是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刘也有烦恼,需要有人听一听,能理解一下,缓解心中的压力与不安。
  其实,他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回“队部”后我们汇报了老刘的情况,县乡村三级扶贫领导当即研究着手解决。
  第二天,我再给老刘去反馈消息,顺便带了两床被褥,老刘说他的被褥里棉花已经有三十年的“工龄”了。
  4
  昨天(10月31日)镇上召开了脱贫攻坚冬季决战动员会后,面对落后的局面,各包扶单位和镇村干部也都聚集在一块商量下一步工作如何做?大家也是七言八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和高招。其实,造成被动落后的工作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不细致,那么我们就要从实、从细,对照问题清单,毫不马虎,毫不含糊,认真整改到位。
  第二天早上到乡上后,一口气吃了5个王家包子(下寺湾有名的小吃),准备大干一场,到“队部”坐定后翻开刘生亮的档案盒,逐页、逐字、逐句核对,核算,在“政策通”高志云(第一书记)和“村情通”刘海江(村支书)的帮助下,终于在响午后做好修正,完成核对。真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既能从总体上熟悉情况又能了解清楚政策。
  吃过饭匆匆赶往老刘家,补对另一份户存档案资料,走到老刘大门口怎么狗还不出来咬人?以前我来,大老远狗就“汪汪汪”地叫个不停,今天怎么静悄悄的,进入院子,老刘在晒塑料布,我问老刘你的花狗怎么不咬我了?老刘瞅了我一眼说,狗又不蠢着了,你来得多了,它早把你认下了。哈哈,是呀,好狗不咬上门客。
  前脚刚进门,老刘又开始发怨气了,耐心听完后,我给他详细地解释了他的担心和疑虑。听后,老刘的心情变得好起来了,又是给我们倒水,又发烟,又洗苹果。呵呵,这待遇真不错,高兴地上了头的老刘和我们开起了玩笑,乐得像个孩子。
  完成工作,天色已经不早了,返回的路上虽然感觉劳累,却也愉快。这是我下乡大半年来,第一次见老刘如孩子般的大笑,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简单。
  5
  今天是周末,早出晚归下了一周的乡,终于可以休息一下,给自己做个总结,下周继续下乡。
  对照问题,我们首先做得就是完善,整改档案资料,确保资料不再自相矛盾,“回头活”真不好做。
  其次就是要有重点的熟知政策,尤其是要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培训学习也要分类实施,精准宣传,大水漫灌式的培训,照本宣读式的学习,效果不好。
  再就是要提高群众满意度,秋收季节群众都很忙,我们不能忙中添乱,每次入户下地让群众感觉到你是真心实意地帮扶来了,不是走过场拍照来了。在老刘家我了解到炕上的被褥已经盖了几十年,李玉昌家几个月没有吃肉,马兰英血压高吃药恶心,张永忠大棚菜需要滴灌,刘卖东迁新居孩子要转学,刘树红养猪没有饲料等等一些事情……这些吃穿住行虽然都是家常事,但却是老百姓自己的大事情,能解决的我们马上解决,需要协调上报的我们讲清政策,打消顾虑,让他们放心。老百姓关心的我们就要关注,用真心去扶贫,群众的满意度一定不会低。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最根本举措,这次发现的问题“产业未落实”,当初写脱贫产业时就是个计划或者是想法,可行性差,落实难度大。有贫困户就是因为没技能,没思路,没资金等等原因。这些思想、技能问题不是一时半晌能解决的,所以发展脱贫产业还要县乡村三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大产业覆盖,形成扶贫大格局,带领所有贫困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单打独斗的短期产业,风险大,易返贫。
  行业扶贫一定要做实做细做具体,要做出成效。提倡下乡入户上门服务或者以村为单位集中提供服务。比如通知贫困户去乡镇卫生院去领慢性病本,当他们到卫生院后又被告知要带户口本和一寸照片。这对患病的老年人来说再跑一个来回,真是难上加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距离2020年的决胜时刻,只有3年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各级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与号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从一件件小事抓起,统筹兼顾,久久为功,为打赢这场硬仗,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周我们继续下乡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