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我的讲解员生涯中,对一位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初心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印象深刻,我有幸亲自见到过这位老共产党员——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
不畏艰险,只为了民族的复兴。1933年8月,廖承志离开上海,带着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的指示信和敌军密码破译法手册,化妆成码头工人,经过几番周折,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到达革命根据地后,他以何柳华的名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后被任命为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部长。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投入到革命战斗中,甘冒生命危险,为的就是追求心中的民族独立。
不惧错误,只为了追求真理。1934年初,26岁的廖承志被调至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本来想在这个位置上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结果却碰到了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张国焘正在推行左倾路线,看到张国焘以肃反为借口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巨大损失时,年轻的廖承志心痛不已,当面向张国焘提出错误,却遭到张国焘的打压和批判,随后,廖承志因此事被强加上特务罪名,开除党籍,囚禁起来,内定枪决。所幸的是,随即而来的长征挽救了他的性命,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向错误低头。
不忘初心,只为了革命的事业。即使是被张国焘囚禁的岁月,廖承志也没有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刻蜡版、画宣传画、教战士们唱国际歌、印钞票……他一刻也没有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即使在长征途中缺吃少穿的情况下,他还发挥自己懂外语的特点,每天翻译六千多字电文,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革命的情怀和事业!
不改本心,只为了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廖承志又承担起了毛主席、周总理交给自己的外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外联部副部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全国青联主席、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港办主任等职,为新中国的外事工作开创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拓了新局面,因此也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新中国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砥砺前行。
廖承志先生学识渊博,通晓五国语言,擅长诗词、书画、戏剧,才华横溢。1935年,廖承志曾经写下了《戴枷行万里》的这首诗,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这样写道:“莫蹉跎,岁月多,世事浑如此,何独此风波。缠锁戴枷行万里,天涯海角任消磨。休叹有朋遮面过,黄花飘落不知所。”这首诗,既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写照,也是共产党员甘愿永葆初心、跟党一起走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