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曾在这里战斗了十三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包括周恩来在内,都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多年未能回到延安。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过多次,他经常是梦里回延安,神游宝塔山。
1973年6月,北京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这时的周恩来已经被确诊为癌症,经过第一次治疗,病情还比较稳定。这时,越南的客人到了北京,提出去延安看看。周恩来欣然答应,他说:“我自己解放以后一直没有回过延安,也想去看看。”
1973年6月9日上午10点,周总理走下专机踏上延安的那一刻算起到次日早晨8点乘专机离开,周总理在延安停留了短短的22个小时。走下飞机,周总理向延安地委领导和前来欢迎的群众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
到了延安,周总理陪同外宾在宾馆短暂休息后,马上前往革命旧址参观。这时候,周总理回到延安的消息已经传开,延安的老百姓都想见他一面。因此,从宾馆到革命旧址不到千米的距离已经被延安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以致在周总理一行参观结束返回宾馆的时候连汽车都无法通过,他们不得不走过由武警战士保护的特别通道,周恩来总理和越南客人频频向街道两旁的群众招手致意。此时,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大家觉得总理日理万机,回一趟延安很不容易,所以这天的午饭就准备了好酒好菜,想以此表达延安人民的心意。可是当他得知延安人民生活还困难时,好酒也不喝,大米饭、白面馒头也不吃,只简单地吃了一小碗小米饭。总理边吃边说:“延安小米真好吃,真香!”大家想劝他多吃一点,再尝几口备下的好菜,总理没有吃,他对土金璋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还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此时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没过多久,周恩来情意深长地对在座的延安干部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说完这话,他又向延安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
时任地委书记许效民和其他同志异口同声地说:“行!”
听到延安领导同志的这个保证后,周总理动情地说:“好!我就要你们这句话!”他马上叫服务员拿来酒,给在座的延安领导同志每人斟了一杯。周总理动情地说:“为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干杯!”他还承诺:“你们五年粮食翻了番,我一定再来延安!”
之后,总理把土金璋叫来,发问道:“金璋同志,你来延安快10年了,据你了解,延安人民生活到底怎么样?”
土金璋回答说:“延安地区14个县,130多万人口,南边7个县群众生活还可以,北边7个县群众生活很贫困。最近我到子长县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里群众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其中有一家五口人合盖一床被子。”
总理语气沉重地再次发问:“战争年代都没这样苦!这是为什么?”
土金璋说:“这可能和政策有关系。老百姓在院子里种几棵南瓜、苞谷也都被铲掉了。”
总理再问:“你们为什么不阻止?”
土金璋说:“人们看法不一致,不好阻止。”
“这哪里是看法不一致,分明是极‘左’分子作祟嘛!要阻止这种做法,铲掉是错误的,要让群众吃饱饭嘛!”总理痛心地说。
6月10日上午,周总理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临走时,他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后来,人们才知道,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这在当时是保密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在这40多年中,延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6年,延安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温饱早已跨越,小康触手可及。全面迈向小康的延安人,吃水不忘挖井人,遥想四十多年的22个小时,仿佛总理期待的目光从未远离延安。短短的22小时,馈赠给延安的是实实在在的家底。
总理,这盛世,我们帮您看了,如今宝塔山下,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您所有的殚精竭虑,终在这陕北高原化作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