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卡尔·纽波特,畅销书作家,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很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最近可能很多人都听过“深度工作”这个概念,有人也许会好奇这是什么东西。所谓的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你的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这个概念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甚至有人会觉得普通,但是这个概念的出现和流行其实并不简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有着某种必然性的。它并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单薄名词,它能成为热点是有土壤的。
大家如果留意,可能对眼下另一个流行的概念也不陌生,那就是“斜杠青年”。其实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他们之间却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而这个联系恰好就证明了深度工作的必要性。那么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要从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说起。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网络早已是我们生活的标配,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互联网使得这个世界扁平化了。扁平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流通打破了地域限制,往大了说叫全球化,往小了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容易取得联系。而这一点,从雇用关系上来看,意味着雇主可以选择的人更多了,他们可以轻易联系到全世界各行各业的牛人。那么世界各地的行业翘楚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而工作能力一般的人,原本还可以被雇用,但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降薪和被辞退。一定程度上而言,互联网使劳动者失去了地域保护。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通过兼职来补贴收入,对很大一部分人而言,具有迫切的需求。这大概是所谓“斜杠青年”流行的深层次原因。
卡尔·纽波特认为,提升你的技能,创造新的价值,你就要有深度工作的进阶能力。有人可能会立刻想到很多反例,比如确实有人不需要深度工作就能有很多财富。是的,正如作者所说,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这样的职业会越来越少。其实理解这一点也不难。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作要做好,需要的是专注,而不是分散精力。卡尔·纽波特在书中举了很多专注的例子,比如荣格、比尔·盖茨等。当然,并不是说只有牛人才需要深度工作,而是说深度工作会有很好的收益。无论是荣格给自己在村庄建立起居所,还是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的两次“思考周”,这都是为了创造无干扰的状态。很多人把这两人的行为理解为度假,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卓越的工作需要这样的环境支持。
荣格在20世纪20年代,发起了对导师弗洛伊德的质疑,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要支持自己的想法,他需要极端的清醒状态和深度的思考,事实证明荣格在这段时间的产出非常的高质量,他发表了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创立并发展了分析心理学。比尔·盖茨在“思考周”里,会远离世事,通常他会住在湖边小屋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比尔·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他描述了对微软发展的愿景,并肯定了互联网的未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网景通信公司,这为微软IE浏览器抢占网景浏览器市场份额做了非常及时的卡位。毫无疑问,这个决策是微软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历史上很多重要人物都是深度工作的受益者。今天的牛人们也很推崇这种工作方式。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几乎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写《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这些人的成功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深度工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这本书核心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这些人的深度工作方法。
今天的网络工具非常发达,但其实正是这些工具使得我们的注意力变得分散,工作中经常被各种事情打断,比如QQ信息,邮件提醒等就经常诱惑我们中断工作去点击它们。这种注意力被分散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而且更糟糕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经常这样被打断,你的专注力和深度工作能力就会永久性地降低。不论你是一名电脑程序员、作家、市场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企业家,你的处境都和想要超越弗洛伊德的荣格一样:想要成功,你就必须力所能及产出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同样需要深度工作能力。所以《深度工作》并不是故意跟互联网潮流作对,它不是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今社会中一种很有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