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魅力安塞的“生态画卷”
——撤县设区看安塞之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庄园
山体公园一角

高桥镇南沟村油菜花田
  通讯员 井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地位,锐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貌焕然一新!安塞区委、区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重要位置。
  走进初冬的安塞,天蓝似海,延河若岚,美得让人沉醉。在这如诗画卷的背后,跃动着的是一串强劲有力的“发展音符”。
  1 为让延河清如许
  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发源于榆林市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安塞境内河长90多公里,流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4.29%。从上世纪以来,受灾害性气候、开荒垦地、人口增多、废水排放等多种因素影响,“母亲河”养人利物与自然灾害相依,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防洪标准低、水资源短缺、河流泥沙含量大、水环境状况差等诸多问题使延河治理势在必行。2011年,延河防洪治理工程列入国家《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安塞区作为延河供水的“大后方基地”,为了实现一河净水送延安、促进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延河整体水质,积极行动、超前谋划,及时成立了延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了全区11条河流区、镇两级河长制责任,多方协调配合,全面打响了延河综合治理攻坚战。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了切实保护延河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安塞区积极实施“四位一体”,将加固河堤、绿化和景观建设融为一体,河道疏浚与退耕还林还草融为一体,提升水质与沿线城镇污染治理融为一体,各项治理与保护文化遗存融为一体,使治理既增强防洪能力、优化生态环境,又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彰显黄土风情和红色文化内涵。
  “我们小时候还在河里摸过鱼,后来水变少了、变臭了,就再也不去河边玩了。近几年咱们区上开始治理延河,每到夏天河边都是花草,感觉水也变清了一些,傍晚出去散个步,感觉还挺惬意的。”市民张立平见证着安塞河流环境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延河治理,安塞区实施了新一轮退耕怀林、天然林保护、千里绿色长廊、直观坡面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截至2017年9月,全区完成新增营造林33万亩,新造林及补植补造18.5万亩,其中北部白于山区疏林地补植补造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68%;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3.3万亩,治沟造地2.0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10平方公里;完成王瑶水库库区绿化、延延高速及黄延二通道直观坡面绿化2.06万亩,义务植树65万株。延河综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全力推进防洪保安、水土保持等5大工程,目前城区河道绿化工程已完工;招安段防洪工程、刘家沟等16座淤地坝除险加固维修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南沟示范园配套工程加快建设。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安塞更加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2 为让城市美若庭院
  初秋的鼓乡,依然是花团锦簇,绿树掩映。大道两旁,国槐苍翠,绿柳扶风,格桑花开;公园广场,布局清晰,建筑精美,景观优化,功能完善……放眼如今的安塞,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园里,行在绿阴下,乐在芳草间。透过这生命的绿色、幸福的绿色,我们听到的是鼓乡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铿锵脚步,看到的是安塞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美画卷。
  每日傍晚,家住马家沟的刘大妈就会牵着孙子在河滨公园的绿色中徜徉。刘大妈感慨地说,“这几年,安塞城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滨公园的绿化和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你看,出门不到500米就能享受这么优美的绿化环境,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健身、游玩,我们家小孙子也喜欢来这里玩儿。抬头见绿,起步闻香,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多姿多彩的休闲广场、绿意盎然的庭院小区、宽畅洁净的林荫道,悄然中,安塞已变成了一座大公园。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于安塞区委、区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决心,来自于全区上下着力打造和谐人居环境的理念。
  安塞区坚持以植树造林打造城区绿化,乔、灌、草、藤相结合,采取见缝插绿、规划建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各类绿地大幅增加,城区绿化步伐明显加快;坚持全力绿化环山公园休闲场所,为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在环山公园的绿化建设中,全部保留了建设场地的原生树木,并按照树木的分布状况设计,使每个景亭、廊亭都独具特色,不但提升了城区绿化品位,更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休闲和体育锻炼场所,城区的现代文明气息明显增强;坚持加强对现有林木资源的保护,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和加强林木保护意识。
  目前,城区植树300余万株、12100.5亩,实施带状绿化8.6公里,道路绿化率达到20%以上,建成了休闲公园绿地11处、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7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环山公园为景区,以道路绿化为屏障,以城周山体(北京知青林、双拥林、义务林、山体公园林)为骨架的绿化格局,基本实现了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的绿化目标,形成了公园有文化,广场绿化有内涵、有特色的景观序列。
  如今,不管在城区主干道,还是支干道上,路面都显得宽敞明亮,两边绿化带和花坛经过精细化管理,一眼望去全是绿色;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广场,到处有市民轻歌曼舞的身影,歌声、笑声时常交织奏响成一曲和谐乐章,这里,成了市民心灵休憩的后花园。安塞市民都在感叹:走出家门就有绿,就像生活在公园里!
   3 为让生活幸福如歌
  十月,清晨的安塞秋高气爽,阳光普照大地,又是一个好天气。漫步在河滨公园,随处可见参加晨练、悠闲散步的市民。
  “每天早上来公园里转转、活动活动腿脚,一整天人都是精神的。安塞虽然是小地方,但是咱这儿的天就是蓝,空气就是好啊!”正在晨练的市民李秀兰满脸洋溢着幸福。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所有这些成了近几年安塞百姓最直观的感受。
  近年来,安塞紧紧抓住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撤县设区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饮水和出行安全为基本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乡村;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全区117个行政村分年度、按计划进行创建,其中2017年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1个、生态乡村37个、清洁乡村达到全覆盖。
  “以前我们村里环境不好,动物粪便、生活垃圾到处乱堆乱放,现在村上的干部组织我们对院子里、道路上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大路两边种上了许多的花草、放上了垃圾箱,环境好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砖窑湾镇贾居村村民刘大爷笑哈哈地说。
  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启动了城区供热锅炉“煤改气”项目,不断完善城乡环保设施,全区共清除陈年垃圾4000余吨,为11个镇街配设垃圾桶2.2万个,大型垃圾箱86个,增加保洁员87名,拆除猪圈、鸡窝、玉米笼等120余处,打造文化墙5820平方米,栽植刺柏、垂柳、油松、侧柏、国槐等树木93.23万株,种植格桑花、大红花、大丽花(红薯花)、油葵等花卉2万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具备条件的村庄启动实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工程、电网升级改造、有线电视入网、卫生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庄亮化、产业培育等工作,将面上工作向纵深推进,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整体工作全面开展。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按照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景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南沟村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花草种植1500亩,绿化村庄2500亩,栽植常青树115万株、行道树4000多株,栽植连翘、丁香、红王子锦带、红叶碧桃等景观树种2.5万多株,进一步加强了村庄周围和主干道的绿化。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南沟村更注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百姓增收致富路。2017年8月11日至8月29日,南沟村举行了“首届乡村旅游节”,国际美食节、啤酒节、cospaly、街舞秀、魔幻泡泡秀、兵马俑真人雕塑以及魔术气球等多种形式、多样体验的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而南沟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旅游服务更是倍受游客赞誉。
  “现在村里居住环境好了,公路硬化了,路边也绿化了,山上都修了果园,我们还能加入务工队,人均一天100块钱,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光景过得越来越好了。”村民李世林开心地对笔者说。
  “如今的安塞,到处是花草,到处是绿色,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幸福!”退休老干部王大爷说。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福祉。在绿色引擎的指引下,安塞守住了绿水青山,筑起了绿色脊梁,勾画出了塞北大地生态文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放眼今日的安塞,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一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蓝天为卷,绿草为画,安塞正以壮美的生态画卷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