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峰
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使命。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建强核心、激发活力、引领发展、凝聚群众,推动形成农村支部的强大组织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以增强政治功能为基础,建强支部领导核心。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支部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阵地、带头人和制度建设,提升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一是突出政治功能建强阵地。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达标”工程,升级改造农村活动场所,统一阵地布局、制度牌匾、设施设备和点亮美化,整合党员教育、村务决策、便民服务、信息共享、休闲娱乐等功能,让活动阵地成为最有人气、最聚人气的红色地标。二是突出政治标准科学选人。把政治过硬作为选拔农村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要求,突出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热心公益、严于自律等基本标准,提高候选人政治准入门槛。探索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就地转任党支部书记制度,解决农村带头人素质不强的问题。三是突出政治纪律规范运行。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规范环节步骤,提升村党组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创新推行村级其他组织每月请示汇报工作、党员每季度汇报思想工作的“双报告”制度。细化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要求、环节、标准,开展组工干部讲示范党课活动,不断提升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
二、以加强思想建设为重点,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坚持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断纯洁党员队伍,确保党的肌体细胞充满活力。一是加强党员教育。把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作为基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依托县委党校,每两年把所有党员轮训一遍,切实增强党员“四个意识”。坚持固定党日活动制度,建立移动党支部,让党员在红色教育基地、党建示范点、生产一线接受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党日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创新党员管理。探索检验党性教育成效的具体标准和方法,建立党员言行“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综合采用“看平时言行、考政策理论、验工作成效”的方式,评定党员“党性健康”程度,并做好对标整改、帮教转化,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三是激发党员活力。逐支部讨论制定“合格党员标准”,广大党员对照标准,结合工作岗位,在农业生产、个人品德、村规家风等方面,开展承诺、晾诺、践诺、督诺、评诺活动,并将党员承诺制度延伸到普通群众,开展岗位认领活动,推动形成党员群众争做优秀、崇尚文明的良好局面。
三、以提升引领能力为根本,促进农村蓬勃发展。坚持把推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谋发展、兴产业、优服务,让群众获取改革发展“红利”。一是引领发展带动群众。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以支部坚强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发展,打造一批有规模、有成效的党建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激发群众的致富愿望,让群众相信党、拥护党、跟党走。二是脱贫攻坚赢得群众。深化“两包一联”工作机制,兼顾起2%的贫困户和98%的非贫困户,推动扶贫特惠政策和“三农”普惠政策同步落地。全面推行“党组织+协会+农户”“党小组+田间课堂”等和党员结对帮扶模式,鼓励党员创办领办企业,通过产业托管、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群众收入,以扎实的脱贫成效赢得群众。三是优质服务凝聚群众。拓展延伸政务代办、电子商务、便民服务、普惠金融、产业帮扶、公益联盟“六大服务”到全县所有村,“一站式”向群众提供各种便捷服务。依托活动阵地,建设农村“幸福院”,向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娱乐休闲、医疗修养等服务,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以发挥示范作用为关键,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坚持把支部示范引导作用贯穿农村社会治理全过程,持续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和乡村文明建设。一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领导村委会开展自治工作,引导群众在村委换届、人大代表推选等工作中,充分行使权力。探索群众意见建议定期征询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支持、参与和领导群众性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二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定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探索推行公民诚信积分管理模式,教育群众修正言行、匡正风气。用好道德讲堂,传播正能量。开展文明家庭、善行义举、“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利用红白喜事、重大节日等群众性活动,开展公民教育、互帮互助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应急抢险、治安维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对活动阵地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全覆盖建设农村文体广场,配套健身器材,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组建广场舞、秦腔自娱班等文体娱乐队伍,提供必要设施,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党员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挖掘农村文化,建立村史民俗馆,打造农村文化墙。通过丰富健康的文化影响,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风尚。
(作者为黄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